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07《风景园林综合理论》研究生试题附答案详解(轻巧夺冠).docx
文件大小:46.31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9.5千字
文档摘要

2007《风景园林综合理论》研究生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单选题:常绿阔叶树中,哪一项的耐寒性最强?

A.木荷

B.青冈栎

C.金叶含笑

D.楠木

【答案】:B

【解析】在常绿阔叶树中,青冈栎具有较强的耐寒性。木荷、金叶含笑和楠木的耐寒能力相对青冈栎较弱。所以耐寒性最强的是青冈栎。

2、单选题:以下哪种植物的果实熟时为红色,鸟嗜,可种植于林中、草坪边缘或墙基?A、雀舌黄杨B、轮叶赤楠C、南天竹D、龙瓜槐

【答案】:南天竹

【解析】南天竹的果实成熟时为红色,且为鸟类所喜爱,常种植于林中、草坪边缘或墙基处。雀舌黄杨通常用于绿篱、花坛边缘等的布置;轮叶赤楠主要用于庭园美化、盆栽等;龙爪槐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常作为行道树、庭荫树等。所以本题应选南天竹。

3、下列哪种园路类型是按照面层材料分类的:A.路堑形B.路堤形C.特殊形D.碎料路面

【答案】:D

解析:园路按面层材料分类可分为多种类型,碎料路面是其中一种,是按照面层使用碎料这种材料来划分的;而路堑形、路堤形主要是从园路的地形和结构形式角度分类,并非按面层材料分类;特殊形也不是从面层材料方面进行的分类。

4、人工湖基址选择应选择壤土、土质细密、土层厚实之地,不宜选择过于黏质或渗透性大的土质为湖址。当渗透力大于多少m/s时,必须设置防漏层?

A.0.09

B.0.001

C.0.01

D.0.00943

【答案】:D

解析:人工湖基址选择有一定要求,应选择壤土、土质细密、土层厚实之地,不宜选择过于黏质或渗透性大的土质为湖址。当渗透力大于0.00943m/s时,必须设置防漏层。

5、单选题:中国古建中斗拱因其位置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型?

A.二

B.三

C.四

D.五

【答案】:B

解析:在中国古建中,斗拱根据其位置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6、单选题:以下哪种是观赏价值较高的花木,宜丛植,不适宜孤植?A.木绣球B.梅C.金丝桃D.桃

【答案】:A

解析:木绣球花型硕大,呈球形,观赏价值高,通常丛植能营造出壮观的景观效果,若孤植则难以展现其群体美感,所以适宜丛植而不适宜孤植。梅、桃等具有较高的个体观赏特征,孤植时也能很好地展现其姿态、花色等美感;金丝桃植株相对低矮,单株也有一定观赏价值,并非不适宜孤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木绣球。

7、单选题:公园的主路横坡一般宜小于()%。A.2B.3C.4D.5

【答案】:B

【解析】公园主路横坡的设置需要在保证排水顺畅的同时,兼顾行人行走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横坡不宜过大,一般宜小于3%。若横坡过大,会导致行人行走时产生不舒适感,甚至可能增加滑倒等安全风险;若横坡过小,则不利于排水。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8、单选题:哪种植物的果实熟时为蓝黑色,可作垂直绿化?A.金银花B.爬山虎C.络石D.薜荔

【答案】:C

【解析】络石的果实熟时呈蓝黑色,且其具有攀援特性,常可作垂直绿化植物。金银花果实为圆形,熟时蓝黑色,有光泽,但它多用于篱垣、花架、花廊等的绿化,并非典型的垂直绿化植物;爬山虎的浆果小球形,熟时蓝黑色,主要用于建筑物外墙等大面积的垂直绿化,但果实并非其显著特征用于描述;薜荔的瘦果水洗可作凉粉,食用价值更受关注,果实形态也并非蓝黑色用于作垂直绿化的突出特征。所以本题应选络石。

9、大树移植前采取以下哪种措施进行促发须根处理(单选题)

A.多次移植

B.事先切根

C.回根法

D.多次移植和回根法

【答案】:D

【解析】在大树移植前,多次移植和回根法都可促发须根。多次移植能促使树木根系不断适应新环境,刺激须根生长;回根法能截断主根,抑制主根生长,从而促进须根生长发育。相比之下,多次移植和回根法结合起来对于促发须根处理更为有效,所以应选D。

10、单选题:利用建筑物或围墙,配置适宜的植物形成“粉墙花影”景观,要求植物个体的姿态及不同植物之间的搭配具有画境。植物自然形态入画的是以下哪种植物?

A.无刺冬青

B.黄杨

C.山茶

D.龙爪枣

【答案】:D

【解析】龙爪枣的枝干自然弯曲奇特,其个体姿态优美且具有独特造型,将其配置在建筑物或围墙旁,能自然地融入景观,形成独特的画面感,满足植物自然形态入画的要求。而无刺冬青、黄杨、山茶的自然形态相对较为规整普通,在形成“粉墙花影”景观中,其个体姿态的独特画境表现不如龙爪枣突出。

11、单选题:生态学中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层次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被称为

A.种群生态学

B.群落生态学

C.生态系统生态学

D.景观生态学

【答案】:C

【解析】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并非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