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含风景园林、绿化)职称考试基础理论部分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单选题:草坪上的树丛,除考虑树形、高度外,还应考虑色彩与季相。因此,针阔叶搭配、常绿与落叶搭配、乔灌木搭配即可兼顾。与水杉、紫薇形成树丛,以下哪个选项是较为适宜的选择?
A.紫荆
B.海桐
C.紫玉兰
D.木槿
【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选择能与水杉、紫薇形成合适树丛的树种,需考虑针阔叶搭配、常绿与落叶搭配、乔灌木搭配。水杉为落叶针叶树,紫薇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选项A紫荆是落叶乔木或灌木,与紫薇都是落叶且在搭配多样性上不足;选项C紫玉兰是落叶乔木,同样与紫薇都是落叶,搭配不够理想;选项D木槿为落叶灌木,和紫薇在季节性上重合,搭配缺乏多样性。而选项B海桐是常绿灌木,能与水杉的针叶、落叶特点以及紫薇的落叶属性形成针阔叶搭配、常绿与落叶搭配,符合树丛搭配要求。所以较为适宜的选择是海桐。
2、单选题:扬州“个园”中堆叠秋山的山石材料是()。
A.太湖石
B.黄石
C.宣石
D.石笋
【答案】:C
解析:在扬州“个园”中,堆叠秋山所使用的山石材料是宣石。宣石质地洁白,常呈现出雪意,与秋景的氛围相契合,能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而太湖石玲珑剔透,多用于堆叠春山;黄石古朴苍劲,常用来堆叠夏山;石笋一般较少用于堆叠秋山。故本题正确答案选宣石。
3、根据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分期,哪个时期初步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A.生成期
B.转折期
C.全盛期
D.成熟期
【答案】:B
解析: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分期中,转折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态势,玄学、佛教等思想的兴起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园林的建造逐渐从单纯的物质享受转变为追求精神境界和自然情趣,造园活动不再局限于皇家,私家园林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园林的规划设计和造园技艺有了显著的进步,开始注重山水的模拟和意境的营造,初步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而生成期是园林的初始阶段,园林的功能和形式相对简单;全盛期是园林发展的鼎盛阶段,园林的规模和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成熟期则是园林艺术更加精湛、成熟和多样化的阶段。所以本题应选转折期。
4、单选题:《周礼》记载“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士槐,庶人杨”,故有大夫树之称。
A.栾
B.柳
C.榆
D.椿
【答案】:A
解析:在《周礼》“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栾,士槐,麻人杨”的记载中,对应大夫所种植的树木为栾,所以有大夫树之称,因此应选栾。
5、单选题: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
A.适应逆境
B.提高生产力
C.促进代谢
D.推迟生育
【答案】:A
【解析】生物休眠是生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策略。在逆境如寒冷、干旱、食物匮乏等情况下,生物通过进入休眠状态,降低自身的生理活动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以度过困难时期,故A选项正确。提高生产力并非生物休眠的意义;生物休眠时代谢是降低而非促进;推迟生育也不是生物休眠的核心意义,主要还是为了适应逆境。
6、单选题:以下哪种是最佳的水源林?A.原生型森林B.草坪C.花海D.疏林草坪
【答案】:A
解析:原生型森林具有复杂的生态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植被层次丰富,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相比之下,草坪、花海和疏林草坪在水源涵养功能方面远不如原生型森林。草坪和花海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根系较浅,对水源的保持和涵养能力有限。疏林草坪虽然有少量树木,但整体植被结构不如原生型森林完整和复杂。因此,原生型森林是最佳的水源林。
7、汽车在弯道行驶,由于前后轮轮迹不同,前轮的转弯半径大,后轮的转弯半径小。因此,园路转弯处要设
A.加宽
B.超高
C.凸形反射镜
D.礓礤
【答案】:A
解析:汽车在弯道行驶时,前后轮轮迹不同,前轮转弯半径大,后轮转弯半径小,为保证车辆在弯道行驶时不侵占相邻车道,园路转弯处需要设置加宽。超高主要是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使车辆能安全、稳定、舒适地通过平曲线;凸形反射镜主要用于扩大驾驶员视野,有助于及时发现弯道对面来车;礓礤多用于坡度较大的地段,起到防滑等作用。所以本题应选A。
8、单选题:拖拉机带动起苗机进入苗木区,调整好行走路线,通过液压手柄控制什么下降并切入土壤。
A.起苗铲
B.限深轮
C.碎土轮
D.挖苗犁刀
【答案】:A
解析:在拖拉机带动起苗机作业时,通常是通过液压手柄控制起苗铲下降并切入土壤,以实现起苗操作。限深轮主要用于控制起苗的深度;碎土轮用于破碎土壤;挖苗犁刀并非起苗机常规通过液压手柄控制下降切入土壤的部件。所以正确答案是起苗铲。
9、一个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