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实施路径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关键技术应用
04.
绩效评估系统
05.
典型案例实践
01.
03.
项目管理机制
06.
可持续发展方向
规划体系构建
01
规划体系构建
PART
海绵城市理念与建设目标
雨水管理
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建设目标
生态优先
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生态优先等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利用。
构建具有吸水、存水、渗水和净水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
专项规划与顶层设计要点
识别城市生态本底
摸清城市自然水体、绿地、湿地等生态本底,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础。
01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明确建设目标、策略、重点和实施路径。
02
规划设计多尺度海绵体
在城市、片区、地块等不同尺度上,构建大、中、小海绵体,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和调蓄。
03
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地方性法规配套机制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
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和规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01
建立部门协同机制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格局。
02
加强监管和评估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对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建设效果和质量。
03
02
关键技术应用
PART
雨水渗透系统设计规范
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
雨水渗透技术的分类
以渗为主,滞、蓄、净、用、排相结合。
雨水渗透系统设计的原则
确保设施结构安全,选用透水性好的材料。
渗透设施的结构与材料
定期清理、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渗透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低洼地带、城市绿地等优先作为调蓄设施选址。
调蓄设施的选址与布局
根据城市排水量、降雨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调蓄设施的容量计算
01
02
03
04
包括蓄水池、雨水罐、调蓄池等。
调蓄设施的类型
确保设施安全,制定运行维护计划。
调蓄设施的安全与运维
调蓄设施建设标准
包括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
生态净化技术的分类
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质净化。
生态净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根据水质情况、处理规模等因素选择。
生态净化技术的适用范围
01
03
02
生态净化技术实施策略
定期监测水质,评估净化效果,及时调整运行策略。
生态净化技术的维护与评估
04
03
项目管理机制
PART
招投标管理
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验收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项目验收和评估机制,对项目的整体效果和绩效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强化施工过程监管
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等关键要素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严格把控项目立项
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确保项目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实际需求。
项目全流程监管体系
政府引导与支持
政企合作机制
企业主体参与
多元化投资模式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企业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负责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全过程管理。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动项目资金来源多元化,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政府-企业协同运作模式
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专项基金等方式,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
鼓励金融机构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通过PPP模式、股权融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拓宽资金渠道。
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管机制,对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建设资金保障方案
财政资金投入
金融支持政策
社会资本引入
资金监管机制
04
绩效评估系统
PART
海绵效应量化指标体系
海绵效应量化指标体系
雨水滞留与利用
生态效益评估
水质净化与改善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计算城市雨水滞留量、雨水利用率等指标,评估海绵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
监测城市水体水质,评估海绵城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如SS、COD、氮磷等污染物。
通过生物多样性、绿地率、生态系统服务等指标,评估海绵城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
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提升城市品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监测网络布设规范
布设原则
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原则,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合理布设监测站点。
监测设备
选用先进、可靠、耐用的监测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监测指标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绩效评估需求,确定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