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物多相传输扩散环
境风险量化表征技术指南》
编制说明
目次
一、任务来源1
二、指南制定的必要性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3
(一)国外污染场地环境风险量化表征规范及方法研究进展3
(二)国外污染场地环境风险量化表征规范及方法研究进展4
四、编制的基本原则5
(一)精准导向原则5
(二)科学实效原则5
(三)可行易推原则5
五、主要技术条款说明5
(一)适用范围5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6
(三)工作内容和流程6
六、编制过程10
七、对实施本指南的建议11
一、任务来源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201925
计划》《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土壤〔〕号)《全国地
2011-2020
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年)》等相关工作部署,结合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项目“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传输机制与扩散通量(项
目编号:2020YFC1807100)”的要求,推进我国土壤地下水污染防-
治工作,完善有机污染场地环境预测评估工作与技术支撑体系,加强
复杂介质场地挥发类有机物环境污染建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提升我
国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编
制《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物多相传输扩散环境风险量化表征技术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牵头,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
院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参与起草编制。
来自本指南编制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组成指
南编制组。
二、指南制定的必要性
由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迁移范围广且易挥发的特点,会对土
壤、地下水和地表大气环境带来较大风险。挥发类有机污染物进入环
1
境后,在重力、毛细管压和粘滞力的共同作用下持续向下运移,首先
经过包气带,运移过程中会残留部分NAPL,不连续的储存在介质空
隙中,部分污染物会持续的溶解进入地下水,并沿水流方向形成污染
羽,整个过程中还会持续挥发通过地表进入大气。这些挥发类有机污
染物可经由口、皮肤等途径摄入人体,对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造成危害,长期接触还会危害人体器
官。因此,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估是长期以来关注的
焦点。
挥发类有机物污染场地介质条件各异,场地表层通常为数米厚的
土层,其下可为几十米甚至数百米松散多孔介质,也可为裂隙化或
岩溶化基岩,而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构成的水系统其循环深度---
可达地下几十甚至数百米。在此类场地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过程涉
--
及气液固多相体系,包括挥发、溶解、吸附等多重作用过程。多年
来在较简单松散多孔介质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多界面多相态
传输扩散环境风险量化表征方面研究成果丰富,但复杂多孔介质、裂
隙与岩溶化介质场地的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多界面多相态传输扩散的
环境风险量化表征相对匮乏。尤其针对近年来各类简捷精准量化表征
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技术及人工智能环境诊断模型等)的广泛应用
和快速发展,以及多模型在环境领域的联合创新应用,亟需建立实用
高效的环境风险量化表征技术方法体系,指导实践应用。
具体来说,仅依靠土壤污染物浓度数据不足以评估场地挥发类有
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和环境风险,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土
2
壤浓度数据无法完整地反映地层中挥发类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分布、污
染程度和环境风险,特别针对挥发导致的地表大气环境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