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物多相传输扩散建模与应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309.84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7.39千字
文档摘要

《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物多相传输扩散建

模与应用技术指南》

编制说明

目次

一、任务来源1

二、指南制定的必要性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3

(一)国外土壤地下水建模规范及方法研究进展3

(二)国内土壤地下水建模规范及方法研究进展4

四、编制的基本原则5

(一)科学性原则5

(二)目标导向原则5

(三)分层递进原则5

(四)创新融合原则5

(五)可行易推原则6

五、主要技术条款说明6

(一)适用范围6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6

(三)工作内容和流程7

六、编制过程9

七、对实施本指南的建议10

一、任务来源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201925

计划》《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土壤〔〕号)《全国地

2011-2020

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年)》等相关工作部署,结合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课题“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传输机制与扩散通量(项

目编号:2020YFC1807100)”的要求,推进我国土壤地下水污染防-

治工作,完善有机污染场地环境预测评估工作与技术支撑体系,加强

复杂介质场地挥发类有机物环境污染建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提升我

国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编

制《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物多相传输扩散建模与应用技术指南(讨论

稿)》(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牵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

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参与起草编制。

来自本指南编制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组成指

南编制组。

二、指南制定的必要性

挥发类有机物污染场地介质条件各异,场地表层通常为数米厚的

土层,其下可为几十米甚至数百米松散多孔介质,也可为裂隙化或

1

岩溶化基岩,而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构成的水系统其循环深度---

可达地下几十甚至数百米。在此类场地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过程涉

--

及气液固多相体系,包括挥发、溶解、吸附等多重作用过程。多年

来在较简单松散多孔介质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多界面多相态

传输扩散建模方面研究成果丰富,但复杂多孔介质、裂隙与岩溶化介

质场地的挥发类有机污染物多界面多相态传输扩散的建模方法和流

程相对匮乏。尤其针对近年来各类数字模型技术(包括数值模型、人

工智能模型等)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以及多模型在环境领域的联

合创新应用,亟需建立综合性的建模技术方法体系,指导实践应用。

2019770

《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环办土壤函〔〕

号)为地下水污染模拟工作提供了以数值模型和解析解模型为主的一

般性技术框架。本指南在其基础上,着重从三个方面补充和完善了建

模技术指导:一是针对复杂介质条件(特别是裂隙介质和多重介质)

下的污染物迁移,提供了系统的模拟工作流程;二是针对挥发性和半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多相态环境中的特殊性,提供了传输扩散模拟的

技术参考;三是结合当前模型技术发展趋势,在传统数值模型的基础

上,引入人工智能等新型建模方法,同时提出替代模型的概念和多模

型联合应用的思路,为不同类型的建模需求提供灵活的技术选择。这

些有针对性的技术建议将有助于提升复杂污染场地模拟工作的科学

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