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水利输水隧洞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导流).docx
文件大小:63.7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3.11千字
文档摘要

水利输水隧洞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导流)

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施工导流工程

导流工程包括竖井口、各施工支洞洞口排水措施、临建区排水措施、防洪度汛和防护工程。

1.1.竖井口导流措施

根据设计图所示,竖井从井口(高程317.00)至井身(高程311)段为明挖施工,在该处形成一个上口20m*18m的基坑,基坑边坡坡度1:1,基坑下口8m*6m。排水措施分为基坑顶排水及基坑底面排水。

(1)基坑顶面排水措施:竖井周围地形相对平缓,不利于自然排水。在基坑顶外侧2m处设置60cm*60cm浆砌石截水沟,浆砌石厚20cm。从地形最低处排出,与原自然排水沟顺接。

(2)基坑底面排水措施:基坑底面主要为基坑边坡汇水,汇水面积约530m2,汇水量不大。紧邻竖井锁口砼外设置砼挡水墙,挡水墙高出基坑底面30cm,宽度为30cm,在挡水墙外侧设置30cm*30cm排水沟,排水沟顶面与基坑底面平,采用C20素砼浇筑,壁厚20cm,在竖井口下挖2m以后设置。在竖井靠近地形较低侧设置50cm*50cm汇水坑一个,用污水泵抽排汇水。排水布置详见《竖井口排水布置图》

竖井口排水布置图

1.2.施工支洞口导流措施

根据设计图及地形图所示,各支洞口边仰坡开挖线3m外侧均设计有底宽

50cm,顶宽150cm,高50cm的梯形浆砌片石截水沟,浆砌片石厚30cm。

(1)经统计,1#-4#支洞截水沟最高处至最低处的高差在3-6m,能够满足截排水要求。洞口位置处地形坡度较大,有利于自然排水。截水沟出口与地形较低处自然排水沟顺接。在穿越施工便道、施工区临建等处设置φ500mm钢筋砼管涵排水。

(2)5#支洞进口处地形非常缓,地势较低,进口高程为310.5m,截水沟高差较小,对排水不利。遇到超标准洪水可能发生洪水倒灌入隧洞的安全事故。对截水沟位置设置在边仰坡开挖线外6m,在截水沟与开挖线之间填筑高1m,宽2m的挡水堤。挡水堤外侧设置浆砌片石护坡,护坡与截水沟相接,厚度为30cm。防止洪水倒灌入隧洞。

(3)本标段的施工支洞均为下坡,坡度为9-11%,非常陡。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洞外的水流入洞内。洞口施工区场地统一向外倾斜,坡度2%,让施工区的水顺坡排放到原自然沟渠,不会汇集流向洞内。在每个施工支洞口设置高于支洞底标高30cm的拦水坎,防止超标准洪水倒灌入隧洞。拦水坎用C30砼浇筑,两侧设置3m长的顺接段。

1.3.临建区导流措施

(1)房屋建在地势较高处,防止洪水季节积水。

(2)每栋房屋屋檐滴水下设置30cm宽排水沟,排水沟深度最小保证30cm,设置最小1%的坡度,统一排放到临建区外侧截排水系统。排水沟采用实心砖砌筑。

(3)临建区外侧靠山侧设置截水沟,截断坡面汇水。截水沟顺接到原有天然沟渠。

1.4.防洪度汛度汛措施

1.4.1.防洪度汛组织机构

为使防洪度汛度汛工作紧张有序,职责分明,在我施工单位项目部成立安全防洪度汛度汛领导小组,组织机构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组织机构框图如下:

部门主要职责:

(1)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总的抢洪方案;

(2)副组长:协助组长制定抗洪方案,对洪水位、整个工地的险情进行观测,

并及时的上报,根据制定的抢洪方案,安排并督促各部门实施;

(3)工程管理部:协助制定抢洪方案,对洪水位、整个工地的险情进行观测,并及时的上报;

(4)物资设备部:防洪度汛物资、设备的采供;

配合施工队

配合施工队

机电机修车间

综合办公室

工程管理部

物资设备部

安全环保部

防洪渡汛领导小组组长

防洪渡汛领导小组副组长

防洪度汛组织机构框图

(5)安全环保部:基坑物资的倒运,抢洪工人的调配;

(6)综合办公室:收集来自各方面的消息,及时的提供天气变化情况及洪峰到来的时间;

(7)机电机修车间:门机加固,抽水系统的布置及安拆、检修,机械设备检修、调度;

(8)配合施工队伍:协助工程管理部对围堰的加固及围堰内材料的转运。

3)管理措施

(1)按照小组管理层顺序逐级落实,各负其责。调度要负责班组间的工作协调,在关键时刻能迅速组织防洪度汛抢险队伍。小组组长对小组行动全权决策。

(2)要及时与指挥部防洪度汛小组联系,可能有超标准洪水时,要提前做好准备;

(3)安排专人每天收听天气预报并与项目部防洪度汛小组即时联络,一旦预报有超标洪水,必须事先通知。在暴雨期间,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并且要落实到责任人;

(4)如万一出现险情,小组要立即制定相应对策,投入抢险抗洪工作中。

1.4.2.组织保证措施

(1)组织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防洪度汛领导小组,分析施工期或汛期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针对性地制定防洪度汛防风责任措施,从项目经理到每个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