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溶剂性)涂料涂饰施工工艺标准
一、工艺流程
(一)基层处理阶段
基面清扫:施工前,需对涂饰基面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清扫工作。采用扫帚、吸尘器等工具,彻底清除表面附着的灰尘、砂砾、油污、脱模剂以及其他松散杂物,确保基面洁净无污,为后续施工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缝隙填补:仔细检查基面,对于出现的裂缝、凹坑、孔洞等缺陷,依据基层材质和涂料类型,选择适配的填补材料,如水泥基腻子、石膏腻子等。填补时,将材料充分搅拌均匀,用刮刀将其填入缝隙内,确保填实刮平,与基面紧密结合。待填补材料干燥后,进行初步打磨,使基面保持平整。
满刮腻子:根据不同的基层(如混凝土、抹灰面、木材等)和所选用的涂料特性,挑选合适的腻子品种。使用刮刀将腻子均匀满刮于基面上,刮涂过程中需用力均匀,避免出现刮痕、气泡、漏刮或腻子堆积等问题,保证腻子层平整、坚实且密实。
(二)打磨处理阶段
初次打磨:待满刮的腻子完全干燥后,采用砂纸(根据腻子硬度和基层情况选择合适目数,通常为180-320目)进行打磨。打磨时,按照一定的方向往复操作,将表面的凸起、砂粒、接槎等打磨平整,使基面达到光滑细腻的效果。打磨完毕后,用吸尘器或软毛刷清理表面残留的粉尘,确保基面清洁。
底涂后打磨:涂刷底涂料并干燥后,对基面进行再次检查,针对局部存在的不平整处、颗粒或其他缺陷进行重点打磨。此次打磨应轻柔操作,避免破坏底涂层,打磨后再次清理基面,为后续涂饰施工做好充分准备。
(三)涂饰施工阶段
底涂封闭:选用与涂料体系相配套的底涂料,采用毛刷、滚刷或喷涂等方式均匀涂刷于基面上。刷涂时,应遵循先边角后大面、先上后下的原则,确保涂层覆盖完整,无漏刷、流坠等现象;喷涂时,调整好喷枪的压力、喷嘴口径和喷涂距离,保持匀速移动,使底涂料均匀附着在基面上。底涂层的作用是增强基面与面层涂料的附着力,同时封闭基面的孔隙,防止水分、盐分等物质渗透,影响涂层质量。
涂(喷)刷施工:底涂层干燥后,进行面层涂料的涂饰施工。根据涂料的施工性能和设计要求,选择刷涂或喷涂方式。刷涂时,应使用优质毛刷,动作规范,确保涂层厚度均匀,无刷纹;喷涂时,保持喷枪与基面垂直,距离适中(一般为30-50厘米),移动速度均匀,避免出现喷涂不均、流挂、露底等问题。第一遍涂饰完成后,按照涂料的干燥时间要求,等待涂层完全干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打磨(若涂层表面有颗粒或不平整处)和清理,再进行第二遍及后续的涂(喷)刷施工,直至达到设计规定的涂层厚度和装饰效果。
(四)验收阶段
施工完成后,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检查涂饰表面是否存在漏涂、色差、流坠、起皮、剥落、泛碱、咬色等质量问题,涂层厚度是否符合要求,阴阳角是否顺直等。自检合格后,报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联合验收,对涂饰工程的质量、外观效果等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二、操作要求
(一)材料管理
质量要求:油漆、涂料的工程等级、产品品种、性能指标等必须严格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以及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同时,应充分考虑使用环境(如室内外、潮湿环境、阳光直射等)对涂料性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进场检验:油漆、涂料进场时,必须提供完整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包括产品合格证、质量检测报告、环保检测报告等。优先选用行业推荐的优质产品和环保型涂料,确保涂料中有害物质(如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施工人员和使用者的健康。
储存与使用:双组份或多组份的油漆、涂料,在施涂前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配合比进行调配。根据实际使用量分批混合,避免一次调配过多造成浪费。调配时,使用专用工具充分搅拌均匀,确保各组分混合一致。调配好的涂料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超过使用期限的涂料不得继续使用。所有油漆、涂料在施涂前和施涂过程中,均应定期搅拌,防止出现分层、沉淀等现象,保证涂料的均匀性。
(二)基层处理
含水率控制:
混凝土和抹灰表面施涂溶剂型油漆涂料时,基层含水率不得大于8%;施涂水性和乳液涂料时,含水率不得大于10%。对于含水率超标的基层,应采取通风、烘干、晾晒等措施降低含水率,直至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
木材制品表面涂饰时,木材的含水率不得大于12%。施工前,应对木材进行干燥处理,避免因含水率过高导致涂层出现起泡、剥落、变形等问题。
腻子要求:油漆、涂料工程使用的腻子,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柔韧性和耐候性,确保坚实牢固,不得出现粉化、起皮、裂纹等现象。腻子干燥后应易于打磨,打磨后表面平整光滑。对于外墙、厨房、浴室、厕所等湿度较大的部位,必须使用具有耐水性能的腻子,如水泥基耐水腻子,以适应潮湿环境,防止腻子吸水软化、脱落。腻子的配合比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配制,确保腻子性能符合要求。
(三)施工操作
粘度控制:油漆、涂料的工作粘度或稠度应根据施工方法(刷涂、喷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