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面砖粘贴施工工艺标准
一、工艺流程
(一)基层清理
对基层表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处理,彻底清除残留的砂浆、尘土、油渍等杂质,保证基层干净整洁。同时,检查基层是否存在松动、空鼓等问题,若有需先进行处理,为后续施工打造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砖墙湿润
施工前对砖墙进行充分湿润,使砖墙达到合适的含水率,一般以水渗透砖墙表面10-20mm为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砖墙在粘贴过程中吸收砂浆中的水分,影响粘结强度。
(三)吊立线
通过吊垂线的方式确定墙面的垂直基准线,以此作为墙面砖粘贴垂直方向的控制标准,确保墙面砖在垂直方向上排列整齐,上下一致。
(四)贴灰饼
根据吊立线确定的垂直基准和墙面的平整度要求,在墙面的四个角及中间部位粘贴灰饼。灰饼采用1:3水泥砂浆制作,大小约为50mm×50mm,厚度与墙面砖粘贴后的厚度一致,用于控制墙面砖的粘贴厚度和平整度。
(五)做冲筋
在相邻的灰饼之间用1:3水泥砂浆做冲筋,冲筋的高度与灰饼平齐,宽度约为50mm。冲筋的作用是进一步确定墙面的平整和垂直基准,为抹底灰和找平层提供施工依据。
(六)抹底灰
对于砖墙基层,先用水将墙面湿透,然后采用1:3水泥砂浆进行抹底灰,厚度控制在10-15mm左右。抹底灰时应分层施工,第一层厚度约为5-7mm,用木抹子搓毛,待第一层初凝后再抹第二层,直至达到设计厚度,最后用木抹子搓平。抹完底灰后,隔天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天,确保底灰强度正常增长。
对于砼基层,先进行毛化处理。具体方法是用1:1水泥细砂浆(内掺20%107胶)喷或甩到砼基层上,形成粗糙的表面,以增强基层与底灰的粘结力。待毛化层凝结硬化后,再进行底灰施工,底灰材料和施工方法与砖墙基层相同。
(七)抹找平层
底灰养护完成后,进行找平层施工。找平层采用1:2.5水泥砂浆,厚度为8-10mm。施工时,根据冲筋的高度和厚度,用刮尺将水泥砂浆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压平整,使找平层表面平整、坚实,满足墙面砖粘贴的要求。
(八)分横竖皮数
根据墙面砖的规格、尺寸和设计要求,在找平层上进行横竖皮数的划分。先确定墙面砖的排列方式,如横排、竖排或错缝排列等,然后根据墙面的尺寸和砖的规格,计算出每行每列的砖数和缝隙宽度。对于非整砖的处理,应尽量将其排在次要部位或阴角处,确保墙面的美观。优良工程要求不存在非整砖现象,因此在分皮数时要精确计算,合理安排。
(九)粘贴面砖
外墙饰面砖宜采用1:2水泥砂浆镶贴,为改善砂浆的和易性,可掺适量石灰膏。砂浆厚度控制在6-10mm之间。粘贴前,先对饰面砖进行选砖预排,挑选出表面平整、边缘整齐、棱角完好、尺寸和色泽一致的面砖,去除有暗痕、裂纹、缺棱掉角的面砖。预排时,按照分好的横竖皮数进行排列,确保拼缝均匀。粘贴时,用抹刀将砂浆均匀涂抹在面砖背面,然后将面砖对准位置粘贴在找平层上,用橡皮锤轻轻敲击,使面砖与基层紧密粘结,同时调整面砖的位置和垂直度,确保面砖平整、牢固。
(十)勾缝
面砖粘贴完成后,待砂浆初凝后进行勾缝。勾缝前,先清理面砖缝隙中的杂物和灰尘,确保缝隙干净。勾缝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采用与面砖颜色相协调的水泥砂浆或专用勾缝剂。勾缝时,用勾缝工具将勾缝材料填入缝隙中,确保勾缝密实,缝隙宽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室外突出的檐口、腰线、窗口、雨篷等饰面,在勾缝时要注意做出流水坡度和滴水线(槽),防止雨水渗入室内。
(十一)质量检查
勾缝完成后,对墙面砖粘贴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面砖是否牢固,有无空鼓、歪斜、缺棱掉角和裂缝等缺陷;面砖表面是否平整,缝隙是否宽窄均匀、缝格平直、颜色一致;阴阳角处的砖搭接方向是否正确,流水坡度和滴水线(槽)是否符合要求等。同时,按照相关标准对饰面砖的粘结强度进行检测,每组试样平均粘结强度不应小于0.40Mpa,每组有一个试样的粘结强度小于0.40Mpa但不应小于0.30Mpa时定为合格,否则粘结强度为不合格。
(十二)产品保护
质量检查合格后,及时对墙面砖进行产品保护。在墙面砖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彩条布等保护材料,防止后续施工过程中对墙面砖造成污染和损坏。同时,禁止在墙面砖上随意堆放重物、敲打或撞击,确保墙面砖在交付使用前保持完好。
二、操作要求
(一)材料要求
饰面砖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其表面应平整、边缘整齐、棱角完好,不得有破坏现象。表面光洁,质地坚固,尺寸、色泽一致,无暗痕和裂纹,吸水率不大于10%。
拌制砂浆应使用洁净水,不得含有油污、杂质等有害物质。施工时所用胶结材料的品种、掺合比例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产品合格证和相关检测报告。
饰面砖分项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品种、规格、图案、固定方法和砂浆种类,均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二)基层处理要求
镶贴、安装饰面砖的基体,必须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