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NUMPAGES2
课题
5动物儿歌
统编版
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准确认识“物、捉”等13个生字,会规范书写“物、造、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积累语言。
3.通过朗读、观察和讨论,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同时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学习
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13个生字,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掌握6个生字的书写。
2.有节奏地朗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3.体会儿歌的韵律美,感受小动物生活的乐趣。
4.仿照儿歌的结构,结合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小动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之前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些识字和朗读的基础。但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识字能力有限,对汉字的结构和笔画掌握不够熟练,在理解儿歌中一些较抽象的表述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应采用直观、趣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引导互动
教师:“同学们,在大自然这个神奇的大舞台上,住着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它们有的在天空自由飞翔,有的在土里辛勤劳作,有的在水中快乐嬉戏。没错,它们就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大家平时见到过哪些小动物呀?它们都在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首特别有趣的儿歌——《动物儿歌》,去看看儿歌里都藏了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又有着怎样有趣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动物世界的奇妙之旅吧!”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物”。
学习任务二: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找动物
教师:“请大家认真听儿歌的范读,边听边找一找,课文里介绍了哪些小动物?”(播放儿歌范读音频)
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卡片(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谁来指一指,这些卡片上哪些是课文里出现的动物?”
(个别学生上台指出,教师正音,如“蜻(qīng)蜓(tíng)”“蜘(zhī)蛛(zhū)”)
教师:“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些动物名称,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互读交流)
教师引导:“大家看,这些动物名称里很多字都带有虫子旁,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带有虫子旁的都是古人眼中的虫子,像昆虫、小动物等。那你们还知道哪些虫子旁的字呢?”
学生回答,如“蛙、蛇、蚊”等。
2.自由读儿歌
教师:“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儿歌的节奏,可以像拍手歌一样读。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儿歌,圈画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任务三:精读儿歌,识字学文
1.学习第一句
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教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个别学生读,教师纠正字音,如“藏(cáng)”)
教师:“我们来用不同的方式读,先个别读,再男女生对读,然后小组读,最后齐读。”(学生按要求朗读)
教师:“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蝴蝶是怎么捉迷藏的?谁能说说在生活中,你是怎么捉迷藏的?”
学生1:“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一会儿躲在这朵花后面,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旁边。”
学生2:“我捉迷藏的时候会找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
教师:“大家说得真棒!我们可以把这一句总结为‘蜻蜓展翅,蝴蝶飞舞’。”(板书)
教师:“在这句话里,我们认识了三个生字‘捉’‘迷’‘藏’,谁能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学生3:“‘捉’是提手旁,因为捉东西要用手,右边是‘足’,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
学生4:“‘迷’是走之底上面一个‘米’,可以想象人走进了米堆里,就迷路了。”
2.学习第二句
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句:“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
教师:“谁来读这一句?”(个别学生读,教师正音)
教师展示蚯蚓在土里活动的图片:“蚯蚓在土里造宫殿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5:“是说蚯蚓在土里钻来钻去,把土弄得像宫殿一样。”
教师:“非常好!那‘食粮’是什么意思?蚂蚁运食粮是指什么?”
学生6:“‘食粮’就是食物,蚂蚁运食粮就是蚂蚁在搬运食物。”
教师:“我们可以总结为‘蚯蚓松土,蚂蚁搬家’。”(板书)
教师:“这里有两个生字‘造’和‘运’,大家想想怎么记住它们?”
学生7:“‘造’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告’,外面是走之底,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
学生8:“‘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