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四年级下册数学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
文件大小:39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1.9千字
文档摘要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

课时

教材及课标分析

学生在二、三年级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对乘、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一节在已学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改编乘法和除法算式。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练习本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2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

1.出示口算卡片。

7×5=9×8=()×4=36

35÷5=72÷8=36÷()=9

35÷7=72÷9=()÷4=9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间的关系,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1)。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师:谁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生回答,教师板书:

用乘法算:3×4=12(枝)

用加法算:3+3+3+3=12(枝)

师:两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2.课件出示例2(2)、(3)。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教师板书:

12÷3=4(枝)12÷4=3(枝)

师: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找学生口算说出答案

学生回答:

用乘法算:3×4=12(枝)

用加法算:3+3+3+3=12(枝)

生:用乘法简便。

引导学生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学生口答:

12÷3=4(枝)12÷4=3(枝)

学生交流汇报。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通过复习之前的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之前的知识点,同时帮助理解新知识。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三、巩固应用

四、

课堂小结

3.教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2)、(3)题与第(1)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变成未知的;在乘法中是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的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观察算式,找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是什么关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反馈交流,点名汇报。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参与程度不高。?2.对乘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拓宽还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