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加减法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小数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
教材及课标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本单元继续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继续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都经常会用到。小学数学里,不是很繁的小数加、减法,一般用笔算。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不写竖式,直接说出或写出得数。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有学习整数加减法的经历,所以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怎样列竖式进行计算。因此,注重用生活情境和知识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从最低数位算起,注意计算中进位和退位的算理,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3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列竖式计算:
1.5+3.36.8-4.21.5+7.53.2-1.7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师: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谁能说一说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吗?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指名回答。
3.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1))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探究新知
三、巩固应用
1.教学例1第(1)题。(小数加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情境图。师:我们平常都会去书店买书,在买书的问题上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课件出示例1第(1)题的题、图,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求一共花了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算式?
(3)学生独立写出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6.45+4.29
师:这是一道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的算式,怎样计算呢?
(4)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算法,尤其要让学生说一说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6.45元表示6元4角5分,4.29元表示4元2角9分,因为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要把6与4对齐。
指名说算法,师选择竖式板书:
eq\f(6.45,+4.29),10.74)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这样就能相加。
2.教学例1第(2)题。(小数减法)
课件出示题目:《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6.45-4.29。
(2)组织学生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3)指名板演:
eq\f(6.45,-4.29),2.16)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口述具体的计算过程,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四、课堂小结
(4)到底算得对不对呢?怎样检验?
组织学生讨论验算的方法,对例1两个小题分别验算。
3.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谁能说说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板
书
设
计
小数的加减法
6.45+4.29
6.45-4.29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买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找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较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