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统一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通过比、掂、调等操作活动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发展量感。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通过质量单位的累加推导出1千克与1000克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推理意识。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和常用的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因此对于第一次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三年级孩子来说,生活和学习中,物体的质量都较为主观和抽象,多是手感的感受和肉眼所看见的。基于上述思考,本内容以“1克-20克—100克-1000克”的质量标准为学习主线,以“借助已知的质量,通过比(轻重)、掂(感觉)、调(大小),逐步感觉估出新的质量”的体验为思维支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质量单位正确选择质量单位,发展量感。
教学流程
一、量感初映:视频导入“量”之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注意收集里面的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引出克、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就是g,千克用英文表示是kg。
二、量感亲触:具身感知“量”之实
(一)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师:那1克到底有多重呢?教师介绍完成秤之后使用电子秤测量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活动一:感知1克
师:同学们,想不想感受1克有多重?请学生掂硬币并述说感觉。
活动二:估测20克
师:1克和一块橡皮檫谁更重?一块橡皮擦大约有几个硬币重?
生:掂一掂,估一估。
师:用天平验证结果,并直观理解可以通过累加的方法找到一块橡皮檫大约有20个硬币重,并再次感受20克的感觉。
活动三:巧测100克
师:橡皮和果冻哪个重,果冻重,果冻大约有几个橡皮檫重呢?
活动要求:
借助橡皮檫的质量估出果冻的质量
1.掂一掂:这个果冻大约多少克?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师:一个果冻大约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
师:你估得真准,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并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懂得借助已知的质量,通过累加的方式,掂出100克的果冻。
师:请同学们再次拿出100克的果冻掂一掂。
师:记住这种感觉没,现在我们心中已经装着哪几个砝码?1克、20克、100克,现在不用学具,用心中的砝码来掂一掂,比比谁估得最准。
师: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掂一掂,大约重多少克?学生回答,教师验证称出质量。
(二)单位累加,生成1000克
师:刚才一本数学书250克,那2本?4本呢?(1000克),我们用盘秤来称一称,指针指向1,单位是千克,所以是(1千克),其实在我们数学上1000克可以用更大的质量单位“千克”来表示,写成1千克。
学生读:谁能把这个式子读一读。
师:那为什么有了“克”,还要“千克”?
生: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时候,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活动四:寻找1千克
师:那到底1千克掂起来有什么感觉?
活动要求:
1.找一找:找出1千克的物品。
2.掂一掂:小组内轮流掂一掂。
学生汇报
师:你真聪明,懂得用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的方法找到1千克的物品,真了不起!
(三)猜一袋米的重量
师:老师这有一袋米!谁想掂一掂它重多少千克?
三、量感进阶:巩固练习“量”之基
师:同学们,淘气学了这节课之后,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四、量感沉淀:总结归纳“量”之魂
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看来同学们收获颇多,老师还带来了实践作业,大家可以回家掂一掂、估一估家庭每日的垃圾重量,,探究减少1千克垃圾的环保贡献,并提出较少垃圾的建议。还可以扫一扫二维码,度量衡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