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看、找、摸、比、量等活动认识面积,能用正方形作单位度量简单图形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学难点
建立面积的概念,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小三角形、小正方形、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德育渗透
师:刚才我们通过视频介绍了美丽的陈村,美丽的陈村是无数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就从熟悉的劳动场景开始。老师想做个小调查:有在学校参加清洁劳动的同学请举手。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相信你们对以下劳动场景一定不陌生。
师:仔细观察,擦桌子时,擦的是桌子的哪儿?(桌面),拖地呢?(地面)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结合实例,建构面积
1.感受物体的表面
(1)操作认识平面。
师: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找找其他物品的面?
师:谁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师:他摸全了吗?谁再来试试??
师:老师提醒大家,摸面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摸全、摸满。下面让我们跟着动画学习一下如何完整地摸数学的封面。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用同样的方法摸一摸课桌的面。
(2)操作认识曲面。
师:面既有平平的面,也有弯弯的面。像这捆透明胶,它的侧面就是弯弯的面。谁来摸一摸透明胶的侧面。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陈村特产朱砂橘,小组内轮流摸一摸朱砂橘的表面和透明胶的侧面。摸完后放回原处。(学生摸曲面)
师:(小结)像数学书封面那样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像玻璃胶侧面那样弯弯的面,我们把它叫曲面。不管是平面还是曲面,他们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3)建立面积的概念,
师:这是数学书的封面,以它为标准,能找到比它大的面吗?
师:看来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我们把面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课件出示:?
师:比如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师:那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就是课桌面的面积。(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师:你能像这样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的大小就是(?????)的面积。
师:生活中那么多面,能说得完吗?(说不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课件出示: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体会面积的含义
师:物体表面有面积,那么我们数学上的图形有没有面积呢?请把它的面积涂上颜色。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完成。
生自主涂颜色,师巡视。
展示几种不同的涂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区别以及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渗透本质,感受面的大小
师:面有大有小。为什么有大小呢?我们先来看个小视频,了解一下点线面之间的奇妙关系
(课件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过程。)
三、动手操作,统一单位
师:同学们,去年陈村的迎春花市又上央视了。请同学们跟着视频一起去感受一下热闹欢腾的喜庆氛围吧。
师:视频上年桔塔的年桔就是来自这些橘地。请问,哪块地面积最大大??
1.观察法比较面积
师:哪块地面积最大?(③号)
师:是不是一眼就看出来了?(是的)像这样,面积相差很大,通过观察就能直接比较,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板书:1.观察法)
2.重叠法
师:去掉第3块土地,剩下两块地,哪块面积大呢?
生:②号土地面积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数橘子的盆数数出来的。
师:如果现在老师把这两块土地转化为我们数学上的长方形,你有什么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生:可以把两张彩纸重叠起来。
师:请你来试一试。(请一个学生操作)重叠起来后我们观察发现,蓝色的多出这一块,红色的又多出这一块,那又应该怎么比呢?(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继续重叠。
师:这种方法称为“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3.测量法比较面积
小组合作为单位,用测量法比较一下两个图形的面积。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展示不同的方法,体会用小正方形测量面积的优势。
师:以上几种摆法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2号长方形面积大。但为什么大的个数不一样多呀?有的大1个这样的小图形,有的大2个这样的小图形。
生:因为所摆的图形的形状和面积不一样。
师:那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应该怎么摆?(应该都摆同一种图形)要想统一标准,就是要找同一种单位来测量。
师把几种摆法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用哪种图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师:正方形和长方形到底哪一种更合适呢?一起来看大屏幕。
用正方形摆,摆的时候不考虑方向,摆起来方便,最后统计总个数时也便于计算。用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