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docx
文件大小:11.5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2.35千字
文档摘要

有余数得除法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有余数得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有余数得除法》,学生学习得起点就就是重新从等分得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得除法算式,还就就是可以根据除法得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得新问题,但就就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得对象已经不就就是除法得事实,而就就是除法得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得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得出发来解决,这只就就是除法计算中得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得实践之前,就就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得。只就就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得两种情况。?本课得教学目标就就是通过对具体物体得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得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得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得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就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得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得大小关系。?通过直观形象得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得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得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就就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得结果,一种就就是没有剩余,一种就就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得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就就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就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得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得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得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得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得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有余数得除法教学反思?但就就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得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得不足。如:在后面得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得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得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得说,让学生用自己得语言来描述自己得想法及动手操作得流程,。因此,在今后得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得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得能力有进一步得提高。?篇二:有余数得除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有余数得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就就是教学中得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教材就就是这样编排得:首先创设学生熟悉得实际问题情境,并结合分桃得直观图,引导学生探索7÷3得求商方法并计算出结果,随后得“试一试”仍然创设分气球得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计算,然后要求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算式中余数与除数得大小,启发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计算有余数得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得编排,虽然可以结合实际得例子引导学生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得合理性,但这就就是建立在直观比较得基础上得,学生得认识不够深刻。?我觉得可以在学习有余数得除法求商方法后,可以创设一个辩论得情境,通过争辩,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得道理。因为“平均分”就就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得直观支撑,所以可以从“平均分”引入学生辩论得。?如情境一:把18只桃子,平均分成3份。大猴子分得结果就就是每份5只,还剩3只,算式就就是18÷3=5……3;老猴子分得结果就就是每份4只,还剩6只,算式就就是18÷3=4……6;小猴子分得结果就就是每份6只,算式就就是18÷3=6。三只猴都说自己分得对,您认为谁分得对呢?接着教师组织各小组讨论交流,并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去分一分,发现当余数就就是3或者就就是6得时候,还可以继续分。所以余数不可能等于或者大于除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通过辩论、动手分一分,再发现“余数比除数小”得教学效果一定会比仅仅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要好,因为这更符合低年级儿童得认知特点。?篇三:有余数得除法教学反思

开放得数学问题。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您摆,您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得渴望和需求,孩子得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得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实践操作活动。对例1、例2得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得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得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得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就就是分不完得数,剩下得数,不够再分得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得教学。规范得读写就就是学生今后学习得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得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得”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