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
教材及课标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
2.学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难点:理解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5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
25×47×450×26×4
教师提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把每组中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
(6+4)×58×4+12×4
(8+12)×48×7+8×3
8×(7+3)6×5+4×5
学生板演
通过复习导入可以建立起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更好的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二、探究新知
3.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另一种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及第26页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25②4×25+2×25
师:你能说说上面两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吗?
(2)计算结果,寻找规律。
师:分别计算以上两个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 =150
发现:(4+2)×25=4×25+2×25
师:4加2的和同25相乘,与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根据这两个算式相等的关系,以及在复习中得出的三组等式,我们共同观察寻找出相关的规律。
教师板书:
(4+2)×25=4×25+2×25
(6+4)×5=6×5+4×5
(8+12)×4=8×4+12×4
8×(7+3)=8×7+8×3
2.归纳定律。
师:从上面几个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此时学生表述得可能不是很有条理,思想也可能不怎么清晰,教师可组织学生仿照上面的例子,自己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分别算一算,进行验证。
学生尝试列式,分组汇报。
(4+2)×25是先计算每组有多少人,再算总人数;4×25+2×25是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有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三、巩固应用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师启发学生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a+b)×c=a×c+b×c
教师质疑:a×(b+c)=?
引导学生说出:a×(b+c)=a×b+a×c
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教师逐题讲评,讲评时指定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
2.完成教材第27~28页“练习七”第4~11题。(第8题可以“角”为单位,列式5×45或45×5来计算,也可以这样算:(4元+5角)×5。第11题是拓展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讨论,如第1小题,分析等式左边是在计算几个167的和,第2小题是几个225,第3小题是几个39。)
今天这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先独立完成
第4、7、9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第5题是典型的可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第6题是乘法分配律在一般计算中的应用,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