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
教材及课标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数学“数与代数”的基石,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把数学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现象。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加法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对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做好本节教学的有利条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难点: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旅行中也有一些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加法交换律(例1)
师: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导入学习内容,可以加深学生的代入感。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找出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师:你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56=96(km)(用课件演示过程,从左往右呈现线段图。)
56+40=96(km)(同样用课件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师: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师:你能照样子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板书出来。)
师: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师生共同揭示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师:你在以前的学习中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吗?
2.加法结合律(例2)
课件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表。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师: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课件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师: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学生自己列式并回答。
请学生说说思路
学生举例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揭示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学生讨论,换数验证
学生交流反馈,然后看课本上3个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三、巩固应用
四、课堂小结
我们来研究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eq\a\vs4\al(比较:88+104+96,=192+96,=288)
师: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课件出示:(88+104)+9688+(104+96)。
师: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师: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师: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用字母表示)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2题。
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板
书
设
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教
学
反
思
课堂上把学生的思考放在第一位。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被激起,有用图形表示的,有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