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文件大小:51.22 MB
总页数:7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8.69千字
文档摘要

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在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选择:一条是选择“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一条是选择“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孟子选择了又是哪一条路?导入新课

导入有人曾说过:“世界上最难办到的事就是——把我脑子里的想法灌输到你的脑子里,从而把你口袋的钱放入我口袋里”。第一个是触动灵魂,第二个是触及利益。有意思的是:这两件事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只要你能把思想装进别人的大脑里(触及别人灵魂),别人就会乖乖地把钱放在你的口袋里(触动别人利益)。假如你是一位鞋店老板,有顾客想买一双黑色运动鞋,而这种款式的鞋子你的店里只有白色,那你如何将你的白鞋卖给需要黑鞋的顾客。请同学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然后将你说服顾客的过程讲出来。(不限制答案,但强调语言说服的过程,杜绝将白鞋刷黑等简单做法。)将你的白鞋卖给需要黑鞋的顾客确实是一件难事,但如果让孟子做你的导购员,可能就不那么难了,为什么呢?答案就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知识卡片

《孟子·梁惠王上》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战国第一嘴,国家级辩手,如果能上网,他必定顶帖如潮、掌声如雷,他说理的艺术,必得五星好评。他怼天怼地怼完还收钱,他是谁?

知人论世,走近“亚圣”

我们认识孟子,可能是因为: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了解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基本思想(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的基本思想(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的基本思想(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孟子的基本思想(4)性善论: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