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1节~第2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解剖镜下用尖嘴吸管吸取草履虫虫体,按10只/孔的数量分别转移到6孔培养板中进行室温培养(共设置3组),每24h后在解剖镜下计每个孔中草履虫的数量,取3个培养板中每个孔的平均值记录数据,至种群数量达到平衡状态后即停止计数,分析数据画出如图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分析,错误的是()
A.培养板每个孔中的草履虫种群数量呈现为“S”形增长趋势
B.第4~5天种群增长缓慢,说明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C.第2~3天与第4~5天相比,该草履虫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较高
D.若起始时每孔草履虫大于10只,其他条件不变,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大于550只
【答案】D
〖祥解〗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析】A、通过图示曲线走势能够看出该草履虫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A正确;
B、4~5天种群增长缓慢,这是因为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即: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B正确;
C、该种群中无迁入率和迁出率,故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即可表示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曲线图可知,第2~3天与第4~5天相比,该草履虫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较高,C正确;
D、从图中可看出,该实验中草履虫环境容纳量为550只,若起始放置数大于10只,但其他条件不变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即不会大于550只,D错误。
故选D。
2.巢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渔业资源丰富。其中生存的翘嘴舶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在0~38℃,多生活在中上水层,游动迅速,喜欢成群活动,在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翘嘴舶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属于凶猛性鱼类。但是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舶数量的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光、水温属于影响翘嘴舶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B.翘嘴舶和浮游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
C.狼牙鱼入侵后,其种群数量一定会呈现“J”形增长趋势
D.狼牙鱼入侵后,与翘嘴舶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答案】C
〖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析】A、光、水温属于影响翘嘴鲐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
B、翘嘴鲐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两者间存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B正确;
C、狼牙鱼入侵后,其种群数量可能会呈现“J”形增长趋势,也可能会呈“S”形增长,C错误;
D、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鲐数量的下降,说明狼牙鱼与翘嘴鲐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3.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②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③群落演替过程中,某种灌木数量逐渐减少,可能与阳光等环境因素有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祥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析】①弃耕农田上保留着土壤的基本条件,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①正确;
②森林群落结构更为复杂,故退耕还林后群落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复杂的群落,②正确;
③灌木矮小缺少光照,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