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四川省凉山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③④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Na+和K+
B.②③中CO2浓度关系应该是②③
C.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会使图中③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D.正常人②中pH为7.35~7.45,参与调节的缓冲对主要是H2CO3/Na2CO3
【答案】C
〖祥解〗题图分析:①表示细胞内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⑤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
【详析】A、②是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液,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其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中渗透压90%以上来自Na+和Cl-,A错误;
B、②是血浆、③为组织液,CO2在细胞内产生后扩散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因此②③中CO2浓度关系应该是②<③,B错误;
C、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会使图中③组织液的含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正常人②血浆中pH为7.35~7.45,参与调节的缓冲物质主要是H2CO3/NaHCO3,D错误。
故选C。
2.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拾手避开,并有刺痛感,下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刺激①处手会抬起,属于非条件反射
B.看到钉子害怕被刺而抬手,属于条件反射
C.电激④处能完成抬手反射,但不会产生刺痛感
D.若有刺痛感却无抬手避险动作发生,则④处可能受损
【答案】C
〖祥解〗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分析图中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有神经节,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详析】A、刺激①感受器处手会抬起,神经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看到钉子害怕被刺而抬手,该过程有完整的反射弧,有大脑皮层的参与,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电激④处,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过来传递,故不能产生痛觉,④所支配的肌肉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C错误;
D、若有刺疼感,说明③未损失,无抬手避险动作发生,可能是④处受损,也可能是⑤受损,D正确。
故选C。
3.乙酰胆碱是一类兴奋性神经递质,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如图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b均为细胞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②状态是由Na+内流造成,该过程要消耗ATP
B.处于④与⑤之间的轴突膜正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
C.若b为肌细胞膜,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会产生肌肉持续收缩的中毒现象
D.当兴奋传至a处,会引起突触小泡向a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通过b进入另一个神经元,从而引起兴奋或抑制
【答案】C
〖祥解〗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析】A、由图可知,③→①过程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钾离子外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
B、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可知,此时兴奋已传导到⑤处,则图中④与⑤之间的轴突膜处于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该过程中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蛋白大量外流,B错误;
C、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乙酰胆碱被分解的减少,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含量增加,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若b为肌细胞膜,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会产生肌肉持续收缩的中毒现象,C正确;
D、当兴奋传至a处,会引起突触小泡向a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但神经递质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4.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常温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