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生物模拟测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分。
1.蝗虫繁殖力惊人,食量很大,飞翔能力强。成蝗会集群迁飞,形成蝗灾。时至今日,蝗灾仍对某些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阻止蝗灾发生,蝗蝻时期防治最佳
B.在飞蝗发生区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可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
C.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D.蝗灾多发于谷物成熟时,食物充足是导致蝗虫种群增长的非生物因素
【答案】D
〖祥解〗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详析】A、为防治蝗灾,应严防蝗虫数量达到K/2,故蝗蝻时期防治最佳,A正确;
BC、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故干旱条件下采取修筑堤坝、控制水位等措施,可降低蝗虫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从而控制蝗虫的密度,BC正确;
D、食物充足是导致蝗虫种群增长的生物因素,D错误。
故选D。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我国的古代谚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螳螂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丰富度
B.黄雀和螳螂为捕食关系,黄雀处于第三营养级
C.黄雀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螳螂的环境容纳量
D.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答案】D
【详析】A.丰富度的对象是群落,而不是种群,A错误;
B.谚语包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黄雀属于第四营养级,B错误;
C.黄雀数量的变化,会影响螳螂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食物链中,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各自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3.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草原上降雨均匀,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等特点
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
【答案】C
〖祥解〗①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②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③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林下的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这类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析】A、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A错误;
B、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因此,这类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C正确;
D、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多时,物种之间的竞争较大,但不同物种可以通过减少生态位重叠来减弱竞争(例如活动的时间不同),因此不一定会因为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对方带来伤害,D错误。
故选C。
4.李斯特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实验小组为探讨TNF-α基因对李斯特菌引起的免疫应答的影响,给TNF-α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分别注射适量的李斯特菌,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效促进TNF-a基因的表达,能增强小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TNF-α基因表达产物不利于初次免疫中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
C.TNF-α基因表达产物作用于T细胞会影响T细胞增殖分化的方向
D.抗原再次入侵时刺激记忆细胞,并由记忆细胞直接发挥免疫效应
【答案】C
〖祥解〗如图:给小鼠注射李斯特菌后,TNF-α基因敲除组小鼠记忆细胞的数量增多,效应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