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进行了持续7天禁食的实验研究,禁食期间大鼠正常饮水,结果发现血浆中尿素和尿酸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参考指标
B.禁食时,肝糖原、肌糖原分解用于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C.肝脏细胞产生的尿素依次经过血浆、组织液、尿液排出体外
D.推测大鼠禁食6天,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已被破坏
【答案】A
〖祥解〗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
【详析】A、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为代谢产物,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
B、禁食初期,血糖降低,机体通过调节促进肝糖原的分解,禁食初期血糖主要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产生葡萄糖,B错误;
C、肝脏细胞产生的尿素依次经过组织液、血浆、尿液排出体外,C错误;
D、血浆中尿素和尿酸的水平显著升高,但内环境其他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不一定被破坏,D错误。
故选A。
2.甲、乙、丙分别是三个神经细胞的部分结构,其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若仅刺激A点,C点可产生兴奋;若先刺激B点,紧接着再刺激A点,则C点不产生兴奋。研究发现,①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重吸收进入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突触间隙,与甲和乙共同构成了突触
B.单独刺激B点时,兴奋能通过乙传递到丙
C.乙中神经递质释放到②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无关
D.若抑制①处神经递质的重吸收,C点可能长时间保持静息状态
【答案】D
〖祥解〗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详析】A、甲、乙分别是两个神经细胞的部分结构,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模,A错误;
B、由题干描述可知,乙可以向丙传递兴奋信号,甲可以向乙传递抑制信号,单独刺激B点,乙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不能通过乙传递到丙,B错误;
C、乙中神经递质释放到②的方式是胞吐,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C错误;
D、由题干描述可知,乙可以向丙传递兴奋信号,甲可以向乙传递抑制信号,故阻止回收①处神经递质,乙不容易兴奋,乙不可以向丙传递兴奋信号,C点可能长时间保持静息状态,D正确。
故选D。
3.我国科学家发现,毒素入侵到肠道后,肠道EC细胞质膜上的Ca2+通道打开,Ca2+进入EC细胞,促进其分泌5-羟色胺(5-HT),5-HT作用于迷走神经,信号通过迷走神经传至脑干厌恶中枢和呕吐中枢,进一步引起人的恶心、呕吐。某公司根据这一研究成果开发了药物M用于抑制因毒素引起的呕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药物M可能含有Ca2+通道活性抑制剂
B.毒素引起恶心属于非条件反射,有助于人体适应环境
C.5-HT可以引起迷走神经末梢膜内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引发呕吐的过程中,信号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迷走神经上双向传导
【答案】A
〖祥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