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内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健康人体的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是()
A.氨基酸 B.淀粉酶 C.胆固醇 D.抗体
【答案】B
〖祥解〗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内环境的成分的方法: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只存在细胞内或细胞膜上的物质或消化道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析】ACD、氨基酸、胆固醇、抗体均可存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CD不符合题意;
B、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符合题意。
故选B。
2.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类药物,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杨酸刚进入体内时,内环境中的HCO3?可参与血浆pH的调节
B.患者呼出CO2的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不存在体液调节
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表明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D.临床上,可输入含5%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
【答案】B
〖祥解〗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详析】A、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如HCO3?(碱性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
B、患者呼出CO2的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二氧化碳可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体液调节,B错误;
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表明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之后会造成稳态失调,C正确;
D、CO2为酸性气体,临床上,可吸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降低血浆的pH,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B。
3.科学研究发现,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后,囊泡膜既能以“完全坍塌”的方式融入突触前膜,也能以“触—弹”的方式迅速脱离突触前膜返回,并装载神经递质成为新的突触小泡,这两种方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检测突触前膜的膜面积变化,可以区分神经递质释放的两种方式
B.神经递质均是生物大分子物质,因此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C.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使下一神经元兴奋
D.以“触—弹”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后的囊泡可循环利用
【答案】B
〖祥解〗一、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二、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以扩散方式通过突触间隙。
【详析】A、完全坍塌的方式,突触前膜的面积会增大,触—弹方式突触前膜面积基本不变,所以可以通过检测突触前膜的膜面积变化,区分两种释放方式,A正确;
B、一般来说神经递质是小分子,B错误;
C、经突触前膜释放后,神经递质经扩散,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使下一神经元兴奋,C正确;
D、由图可知,以“触—弹”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后的囊泡可循环利用,D正确。
故选B。
4.海洋中的鲸偶然因蹭到船舷而摆脱了寄生于其体表的藤壶,此后鲸“看”到船会有意蹭船舷以摆脱藤壶。此过程中建立的反射类型及特点是()
A.条件反射、需不断强化
B.非条件反射、不需强化
C.条件反射、不需强化
D.非条件反射、需不断强化
【答案】A
〖祥解〗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建立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详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而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由题意“鲸‘看’到船会有意蹭船舷以摆脱藤壶”可知,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5.乒乓球是一项需要身体高度协调的运动,通过练习可以提高手眼协调、肢体协调和身体平衡能力,此过程离不开神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