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考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研人员在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布设了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照技术,利用该方法调查该自然保护区中的梅花鹿种群数量,为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红外触发相机要牢固的捆绑在树干上,安装高度要适宜
B.红外触发相机位点要集中选择有梅花鹿活动痕迹的地方
C.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可减少对梅花鹿产生的惊扰和伤害
D.为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调查期间不能有大量梅花鹿迁入或迁出
【答案】B
〖祥解〗标记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析】A、红外触发相机需要牢固地固定在树干上,并且安装高度要适合梅花鹿的活动范围,以确保相机能够有效捕捉到梅花鹿的图像,A正确;
B、红外触发相机的位点选择不应过于集中,而应广泛分布以全面反映梅花鹿的分布情况,B错误;
C、红外触发相机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调查方法,相比标记重捕法,该方法可减少对梅花鹿产生的惊扰和伤害,C正确;
D、梅花鹿的迁入或迁出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准确性,因此调查期间不能有大量梅花鹿迁入或迁出,D正确。
故选B。
2.生态学上,常把维持种群长期存在的最低起始数量称为M值。如图表示某种鸟种群的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分析,该鸟种群的M值为150只,K值为600只
B.该鸟种群瞬时增长量为40只时,该鸟种群的出生率最高
C.该鸟种群数量在150~600只,其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
D.该鸟种群数量为680只时,其种群数量会降至600只左右
【答案】B
〖祥解〗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小于15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种群数量为150-600,种群增长量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
【详析】A、生态学上,常把维持种群长期存在最低起始数量称为M值,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小于150时或大于6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说明该鸟种群的M值为150只,K值为600只,A正确;
B、由图可知,该鸟种群瞬时增长量为40只时,该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但不能看出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
C、该鸟种群数量为150-600,种群增长量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C正确;
D、该鸟种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群数量为680只时,其种群数量会降至600只左右,D正确。
故选B。
3.我国有“旱极而蝗”的记载,由于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绿僵菌能在蝗虫间进行传播,其分泌的毒素能杀死蝗虫,阴湿多雨的环境有利于绿僵菌传播,阴湿多雨的环境也会使青蛙等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绿僵菌控制蝗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B.利用样方法调查跳蝻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C.青蛙的捕食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D.干旱时灌溉荒地,能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C
〖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析】A、绿僵菌能在蝗虫间进行传播,其分泌的毒素能杀死蝗虫,利用绿僵菌控制蝗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
B、跳蝻是蝗虫的若虫,其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利用样方法调查跳蝻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B正确;
C、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天敌、流行性传染病等,故天敌青蛙的捕食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干旱时灌溉荒地,破坏蝗虫的产卵场所,能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C。
4.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物种在某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的生态位越宽,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越大
B.甲、乙的生态位重叠越大,二者的种间竞争越弱
C.甲、乙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甲、乙使用c资源的个体比例下降,说明生态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