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2025-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x
文件大小:26.4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2.74千字
文档摘要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2025-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50分?年级/班级:高一

一、文言文阅读〔共4题,每题3分〕

要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那么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尔言何如?〞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

B.比及三年:等到三年

C.以俟君子:等待君子

D.莫春者:春天

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中孔子先问四个弟子各自有什么志向,然后说自己的看法。

B.孔子认为子路有勇有谋,冉有能富民,公西华有外交才能,曾皙有志趣。

C.孔子认为曾皙的志趣高远,所以最后说“吾与点也〞。

D.文章通过孔子的问答,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3.以下对文本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B.文章通过孔子对学生的提问和答复,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C.文章通过对四个弟子的不同答复的分析,展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D.文章通过孔子的评价,展示了孔子的审美观。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古诗文默写〔共2题,每题5分〕

要求:默写以下名句名篇。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夜泊牛渚怀古?〕

2.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夜泊牛渚怀古?〕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每题5分〕

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尤为感人。

贾宝玉是贾府的公子,他性格率真,不拘小节,对封建礼教持有批判态度。林黛玉那么是贾府的表小姐,她聪明伶俐,才情出众,但命运多舛。两人从小相识,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之路充满坎坷。贾母、王夫人等长辈都希望宝玉能娶薛宝钗为妻,以光大门楣。而宝玉对黛玉的爱情却始终如一。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宝玉最终与黛玉走到一起。

1.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本通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

B.文本通过宝玉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C.文本通过林黛玉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

D.文本通过对宝玉与黛玉爱情故事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以下对文本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本通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B.文本通过对宝玉性格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C.文本通过对林黛玉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

D.文本通过对宝玉与黛玉爱情故事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四、作文〔共50分〕

要求: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旅行者。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材料二:人生就像一部电影,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可以体验不同的情感。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也会感到痛苦和悲伤。但只要我们珍惜每一个镜头,就一定能够拍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请以“人生之旅〞为题,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本次试卷答案如下:

一、文言文阅读

1.A

解析:A项,“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是“夹〞,解释正确;B项,“比及三年〞的“比及〞意思是“等到〞,解释正确;C项,“以俟君子〞的“俟〞意思是“等待〞,解释正确;D项,“莫春者〞的“莫〞意思是“晚〞,解释错误,应该是“春天〞。

2.B

解析:A项,文章中孔子先问四个弟子各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