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总复习·历史;价值引领;;;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探索中的失误;②1962年初召开的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
成果。;二、“文化大革命”;2.过程:1966年夏全面发动→1967年初“一月风暴”全面夺权→1969年4
月,中共九大召开→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权失败→1972年周恩来
主持中央工作,出现转机→1975年领导整顿,经济好转→1976
年9月,毛泽东逝世,反革命集团加紧夺权→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
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主要成就;文教卫生;;;解析:1956年我国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这段讲话强调我国工商业的
主体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立,
故选A项;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任务进行调整,排除B
项;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排除C项;土地所有性质发
生了转变是结果而非背景,排除D项。;;;;;探究据材料概括中共八大的经济发展主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
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
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
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要点归纳;;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
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
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主题二凯歌行进——全面???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材料二;探究依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者
表现出来的时代风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中美关系的发展;探究根据材料,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
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2.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1)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
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
收缩。
(3)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
(4)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的正式建交。;;;;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家人数创设学
习情境,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征。通过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
读,理解科技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思维路径;解题
陷阱;;解析:毛泽东的论述强调的是工厂的“独立性”,再结合题干的时
间——“1956年”,可知其强调的是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故
选A项;据题干可知,毛泽东论述的是国家与工厂的关系,与市场无关,
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排除
B项;在三大改造中,对工商业采取的是公私合营的形式,而不是平衡公
私关系,排除C项;在三大改造期间,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鼓励个体私
营经济的发展”的措施,排除D项。;2.(2022·湖北高考9题)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
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
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解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
1958—1962年,两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因此直接导致了科研
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加,故选D项;中苏关系此时已经恶化,排除A
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数量有限,排除B项;“双百”方针指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与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无
直接关系,排除C项。;3.(2022·河北高考9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
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据统计,1949—1959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
影达750多部,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观众约19亿人次。这一现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