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纲要上》中国古代史方法:以阶段特征为纲----通史整合----明脉络以专题逻辑为网-----专题突破---提深度以史观方法为器-----真题训练---强技巧目标:从“知识复现”到“历史解释”的能力跃升,为二轮复习和高考整体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任务驱动:1,历史批判性思维北宋阳谋名场面:澶渊之盟,表面明牌出牌,实则套路拉满2,铺垫两课时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考点:破局与困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查课本的第一个子目)赵匡胤的集权三件套的组合制钱谷:分官权,控财权,收兵权梗记:一杯酒:杯酒释兵权一套组合拳:削实权----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地方:知州+通判互相监视,制钱谷-----设转运使,地方财赋归中央)收精兵-----禁军,强干弱枝,中央禁军百万,地方只剩老弱“厢军”,设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皇帝(统辖),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
材料一(破局:集权措施的创新)宋太祖与赵普对话: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北宋集权措施---课本第一个子目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初“破局”的核心策略。(6分)结合所学,说明其如何解决“方镇太重”问题。(6分)===基础题策略:收精兵(夺武将兵权)、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设通判)、控财赋(转运使收财权)。解决:通过军事分权(枢密院-三衙-皇帝)避免武将专权;行政上以文官压制武将,通判监督形成“以文制武”;财政集权切断藩镇经济基础,从根源消除割据可能。设计意图:重点难点唯物史观渗透: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藩镇割据源于地方经济军事集权,宋初通过财政军事改革重构上层建筑。
材料二(困局:集权过度的弊端)(朱熹评价)“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项目/时期北宋初期(976年)北宋中期(1065年)增幅官员数1.2万2.4万100%军队军费占比37万116万214%2.材料二反映宋初集权导致哪些“困局”?结合数据与史实,分析其对北宋政治军事的影响。(8分困局:冗官,冗兵,冗费地方困弱:州郡“日就困弱”,面对外敌(如金兵)时“莫不溃散”(如靖康之变)。影响:中央集权强化但地方丧失活力,形成“强干弱枝”格局,军事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导致战斗力低下,为边防危机埋下伏笔。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破局与困局”辩证关系的角度,评价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