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探索地球表面(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四大圈层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对生环境的意义;
2.掌握陆地地形五大类型的定义与典型实例。
【学习重点】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地形分类与特征
【学习难点】地形分类与特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地球内部结构
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
地壳
地上地幔
幔下地幔
地外地核
核
内地核
2.地形类型与特征
地形类型定义与特征典型实例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高原
【课堂探究】
一、地球的结构
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看,你知道地球表面由什么构成的吗?
岩石圈
地球表面由岩石构成。这层岩石是地球的“外壳”,它和地幔顶部岩石共同组成岩石圈。
水圈
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气圈中的水等水体,构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盖了近
71%的地球表面。
大气圈
地球被大气所包裹。大气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能减少来
自太阳辐射的伤害,保持地球上的温度使之适合生物生存,也影响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生物圈
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既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大气与岩石、岩石与水、
水与大气之间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地球上的矿物质、空气和水,加上适宜的温度,造就了适合生
物生息繁衍的地带,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地球的内结构
地球的内部分为三个层次:高密度的内层,称为地核;密度较小的中层,称为地幔;密度很小且很薄
的外层,称为地壳。
地壳厚度很不均匀,海洋部分地壳较薄,大陆部分地壳较厚。
地球的内
结构是
通过分析
地震产生
的地震波
测定的
岩石圈的范围
深度单位:千米
软流层位于地表以下60?400km处,主要由呈熔融态岩浆物质组成
地球内结构对比
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
地壳
地上地幔
幔下地幔
地外地核
核内地核
在地球的表面还覆盖着很薄的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共有部分。土
壤的固体部分由风化的岩石碎屑(岩石圈)和腐烂动植物生成的有机物(生物圈)组成,破碎的岩石
碎屑是风化过程的产物,风化需要空气(大气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二、地形
五种地形
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
平,形态各异。
地形是指地表的形态。
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类型。
地势和海拔
地势是指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和地表的相对高度。
海拔是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
高度(米〉
海拔: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我国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对于黄海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