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无讼本章主要讨论乡土社会里人们如何进行道德的判断与约束。“礼”之于人,是根深蒂固的。“礼治”与“差序格局”互为适配,从而导致“无讼”状态出观。现行的司法制度与“送法下乡”的行为,破坏了原有的传统行为方式,从而无法迅速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第九章:无讼基本概念讼师:指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人。旧时指以替人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折狱:指判决诉讼案件。听讼:听理诉讼;审案。杂话:原指胡编乱造才子佳人的故事。例如《红楼梦》中便有:“这正是大家子的规矩,连我们也没有这些杂话叫孩子们听见。”青天:原指青冥、蓝色的天空。这里指中国的清官,或光明美好的世界。如民间称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和海瑞为“包青天”和“海青天”。评理:指摆道理,评判是非曲直。第九章:无讼为什么在乡土社会里,人们会认为讼师是挑拨是非的罪人?乡土社会维系礼治的手段是教化而非打官司,讼师帮助(包括好人和坏人)打官司,并从中捞钱,所以人们对讼师无好感。读第6段,概括乡土社会对讼事的看法的具体内容。①每个人自动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②打官司是一种可羞之事;③纠纷由长老调解。为何说乡村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接着教训了一番。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第九章:无讼第9段作者引用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要说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我想使世间没有讼事”。目的:①是以孔子的感叹与乡伸的牢骚相比较,突出乡伸的使命感,增强叙例的生动性;②是点出“无讼”主题,总括上文;③是照应标题。现代都市社会中诉讼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厘定每个人的权利,保护社会安定,获得以后可遵守的规则。“无讼”反映出乡土社会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强调礼治,漠视法治;注重礼的自觉,反感法的干预;主张教化。第九章:无讼在作者看来,在乡间推进司法制度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意义: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传统,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方法:①改革社会结构,建立公平有效的现代管理体系。②帮助村民树立平等思想,权利意识,改变诉讼观念。③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条文,设立乡村法庭。第九章:无讼从本章看,“无讼”这一概念包含哪些内涵?现代社会“无讼”的观念有无价值?“无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①每个人自觉守规矩,从根本上避免发生纠纷;②发生纠纷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而不是用法律诉讼解决。“无讼”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响的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它倡导道德,发扬传统,要求人们自我克制,相互礼让,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所以“无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第九章:无讼主旨讨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的礼治秩序。作者认为,礼治秩序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重要治理方式,它是以传统习俗为基础建立的秩序体系。这一篇主要分析了礼治秩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它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第十章:无为政治第十章:无为政治社会冲突权力受到限制维持皇权无为政治经济利益社会合作压迫契约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养民互相交割小到关门乡土社会微弱第十章:无为政治对权力的传统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的“横暴权力”,这种权力以阶级斗争为特点;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合作之上的“同意权力”,这种权力以监督权利、义务与维持契约为特点。现实中的权力通常是以上两种权力的混合。而作者认为这两种权力在实际行使至基层的过程中,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会遇到诸多阻力,从而在历史的选择中形成了“无为政治”的模式。第十章:无为政治请简要概述,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权力是如何发生的?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横暴权力”的实质是什么?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或政府统治人民的工具。“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者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是什么?“横暴权力”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同意权力”不是。第十章:无为政治如何理解“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这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