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源何光源的分类。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3.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及其不同。
4.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的主要方法。
2.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体验探究过程,尝试用实验对比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颜色的混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
2)难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器材:
三棱镜、光屏、手电筒、红绿蓝色玻璃纸、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色纸
红绿蓝等激光笔。
五.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一个寒冷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你一个人要从甲地到乙地必须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杂草丛生的小树林,这时候除了胆量,你最需要什么?
生答:需要手电筒,火把或者月光。
师问:这些东西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答:自己发光,正在发光。
光源定义: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
1)正在发光2)本身发光
2)分类:天然光源: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光源例如:太阳
人造光源:利用科学技术等制造出来的光源例如:电灯
自然界中,光有五颜六色,而且还能发生各种神奇的光现象,那么请大家思考,白色的光照在三棱镜上,折射光线会是什么样子呢?
实验一:将三棱镜对着手电筒,看到发出的光不再是洁白无暇的了,而是呈现出多彩的光芒。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发生?
解释现象:白色的光经过了三棱镜的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面的光从一侧到另一侧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分别向学生展示七种对应颜色的彩纸。
3)光的色散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就叫光的色散。
背景知识介绍: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发现的,牛顿一生有很多贡献,他的成功伴随着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母亲每天都要派他去集市上卖农产品,不过牛顿天生热爱学习,就悄悄地躲在树丛后面看书,舅舅发现以后,被牛顿执着的学习精神打动,终于同意让他进入学校学习。牛顿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改变世界的科学巨人,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实验说明的问题:1)太阳是多种色光组成的,即它不是单色光。
2)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
3)七种色光再经过一个三棱镜,又会聚成白光。
生活中的色散现象:彩虹
利用flash演示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
4)光的三原色:红、绿、蓝(RGB)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ROB)
实验二:让红绿蓝激光笔分别通过红绿蓝玻璃纸,观察透过的颜色。
5)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颜色决定的,吸收其它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吸收其它光。
物体反射什么颜色与其在太阳光下呈现的颜色一致。
师问:在温室里种植的绿色植物,为了使它健康生长,应该用红色的灯照射它还是用绿色的灯?为什么?
生答:应该用红色的灯光照射它,因为绿色植物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绿色的光,也就是说它不喜欢绿光,因此要用红色的光照射,更加利于它吸收光中的能量。
六.课堂小结:
本节作为光源的第一节,有许多基础性的内容需要重点掌握,例如光源和物体的颜色,有必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课后作业:
练习册P19-P20页
八.板书设计:
1.光的色彩颜色
1)光源定义: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类:天然光源: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光源例如:太阳
人造光源:利用科学技术等制造出来的光源例如:电灯、
3)光的色散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4)光的三原色:红、绿、蓝(RGB)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ROB)
5)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颜色决定的,吸收其它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吸收其它光。
物体反射什么颜色与其在太阳光下呈现的颜色一致。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为基础,但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部分实验不能演示,只能借助Flash动画演示,没有实验效果好,在此只能利用生活中的工具,进行有限度的演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