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孝通
Part01新课导入Part02整体感知Part03赏析著作Part04课堂小结目录
Part0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948年,13岁的高秉涵为避战乱离家,无意中上了前往台湾的轮渡,1991年,两岸关系得到缓和,高秉涵才重回了山东老家。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高秉涵无数次往返大陆和台湾,帮组台湾的游子“回家”。“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的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加入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乡土本质》
新课导入为什么中国人远奔他乡,要带一包故乡的泥土?中国有“落叶归根”的情怀,也有用故乡泥土来排解自己对故乡思念的方式,这种对泥土的特殊情感,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本质”。
Part02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命题,其主旨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著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社会学经典著作。
创作背景《乡土中国》的创作正值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尾声,国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社会矛盾尖锐。同时,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费孝通先生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困境,于是决定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以期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概述《乡土中国》是一部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特点的社会学著作。是费孝通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充分思考与剖析,并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涵盖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
逻辑架构全书基本按照阐释核心概念、梳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征、探讨维护社会关系的方法、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因素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展开。《乡士本色》是总论,确立“村落”这一论述核心。《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主要是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与《乡土本色》一起构成乡土社会的概要分析。
逻辑架构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三个角度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基本内容。一是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包括《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四篇,分别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村落的团体组织、团体组织的特征四个层面入手,由内而外、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二是从维护社会关系的原理(礼治秩序)出发,讨论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阐释了概念:“无讼”——对传统规则的服膺,“无为政治”——横暴与同意的实施,“长老统治”——尊崇教化原则。三是分析乡土社会变迁的本质,从“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层面,剖析了乡土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三个角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直指“乡土社会”这个概念。
Part03赏析著作
第一章:乡土本色
第一章:乡土本色乡土本色植根于土地靠土地谋生世代定居迁移老根不动找不到土地,淘汰找到土地形成家族殖民地聚村而居村落之间孤立隔膜常态生活的终老是乡熟悉的社会遵循礼俗
第一章:乡土本色全书的总论,开篇即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论断。“乡土性”的特点:“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心论点:中国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的“土”:据土而生:农耕文明传统、农民生存根基傍土而居:土地的不动产特质导致人口固着和文化的区域封闭乡土的“乡”:聚村而居:小农经营、水利合作、治安保障、家业继承囿村而存:村落相对孤立、乡村社区富有地方性
第一章:乡土本色礼俗社会(共生导向)与法理社会(任务导向):熟人社会:规矩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即为个人自由诚实守信生人社会:法律通过制定社会规范保障个人自由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