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说明性教案(编号)
课题:《兰亭集序》主备:周子夜审核:戴中新时间:2016年10月20日
序号
内容要点
规范性
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活动方式
及要求
活动
时间
反馈及评价
方式
备注
1
课堂五分钟演讲.
5
师生点评,酌情加分。
2
作者、写作背景、相关文学常识简介。
研习学案,了解作者王羲之及其成就、写作背景、以及“序”这种文体
3
教师提问,酌情加分。
3
1.正字音;
2.古今异义词:“以为“其次”“品类”等词义辨析;
3.重要实词虚词:如“禊”“咸“信”等意义,及“之“于”等虚词用法;
4.特殊句式:理解“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死生亦大矣等句式;
5.掌握重点句翻译。
1.结合语境分析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文言文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3.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4。结合现代汉语语法来判断特殊句式
核心环节:通读全文,结合译文理解原文中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2。记忆巧方法:在已学过的文言文中举例证明字词句的用法。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完成学案练习。
3.小组交流,完善答案。
4.回归文本,质疑解答。
10
1.投影展示练习答案。
2.学生质疑,师生解答。
3。教师点评,小组加分.
4.当堂提问,强化识记。
4
文本研习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1.梳理全文,快速的抓住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
2.审清题目要求,明确题干“请找出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的要求。
3。明确答题区间,在答题区间寻找和题干要求有关的语句.
1.思路分析:文章中“乐”、“痛”、“悲”能够直接的体现作者的感情变化.
2.找关键句:在文中找到反映情感变化的关键语句: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崇山峻岭……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痛在“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在“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质疑问答,辨析完善。
3.教师总结.
15
1.学生抢答。
2.学生质疑。
3.教师点评,小组加分。
5
文本探究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1.体会人物的精神内涵,要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品质、文章主旨的角度分析.
要点归纳:
从当时社会来看,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调”、“宇宙意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其超脱的境界里萌芽而来。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
从王羲之的人生观来看,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从王羲之的个人品质来看,历史上有许多悲叹之人,比如曹操、李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1.快速通读课文。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质疑问答,辨析完善。
4.教师总结。
10
1.学生抢答。
2.学生质疑.
3.教师点评,小组加分。
6
反思总结
整理本节课收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