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3.2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本节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地理核心素养:
1.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指出冬、夏季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及对应的气压中心,并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
教学难点:季风环流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导入:
视频播放:北纬30°穿过的地区。
提问:北纬30°附近受哪个气压带影响?在其影响下是什么天气现象?
大部分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干燥,形成了沙漠景观,为什么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却是江南水乡风光呢?
知识回顾:三圈环流
新课讲授:
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任务一: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播放视频: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演示视频
【自主思考】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观看视频,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参考:作图如右图
教师讲解: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自主思考】在图中画出夏季和冬季海洋、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回答参考:如图
北半球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
任务二:北半球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
【知识回顾】世界地图(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
【自主思考】
1.如图所示,冬季和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请你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注亚欧大陆和太平洋。
(2)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3)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2.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封闭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参考:如图
教师讲解:
冬季,陆地形成高气压。原因是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夏季,陆地形成低气压。原因是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气压带不再呈带状分布,而是出现了气压中心,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特点。
【合作探究】在图中找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上的高低压中心。
分析真实地表气压分布与理想状态气压带分布存在的差异。
学生回答参考:如图
教师讲解:
1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又叫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广。北太平洋上保留了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保留了阿冰岛低压。即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北太平洋上保留了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保留了亚速尔高压。即亚洲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
【自主思考】南半球有没有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
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气压中心和带状分布哪个更明显?
学生回答参考:
澳大利亚大陆1月(夏季)受热形成低压中心,7月(冬季)形成高压中心。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季风环流
任务三:季风环流
【自主思考】全球海陆分布差异最显著的地区在哪里?
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高低压中心为什么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气压中心的变化会引起海陆间风向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参考:
亚洲东部
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会随着季节变化,大陆冬季冷高压,夏季热低压。
风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随着气压中心的改变,风向也会变化。
教师讲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上的气压中心会随季节而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亚洲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成为全球海陆分布差异最显著的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洲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亚洲东部也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知识回顾】东亚和南亚地理区位
1、东亚、南亚地区的冬季风
播放视频:东亚季风
【合作探究】在图中画出1月份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
(1)东亚与南亚冬季风的成因?
(2)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影响范围?
(3)东亚与南亚冬季风冷暖干湿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