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3.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961.5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3.44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3.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本节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地理核心素养:

1.制作并观察三圈环流模型,运用示意图描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归纳和总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特性。

教学难点: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入:

视频播放:马纬度等相关知识。

提问:日本气球炸弹可以飞到美国借助的气流是?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纬度30°附近为什么无风呢?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与近地面的风

新课讲授: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任务一: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1.大气环流概况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成因:高、低纬度地区、海洋陆地的受热不均(太阳辐射),以及地转偏向力、地形等。

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单圈环流

【自主思考】

假设:①地表均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

请画出赤道和两极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回答参考:作图如右图

过渡:

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实际存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参考:不存在

教师讲解:

对的。单圈环流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大气运动模式,是在三个假设条件下形成的,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接下来我们将刚才的假设条件去掉一个“地球不自转”,也就是基于地球自转,假设:①地表均匀②太阳直射赤道。

播放视频: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自主思考】地球上的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三圈环流

(1)低纬度环流圈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合作探究】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请同学作图,并阐述原因。

学生回答参考:作图如上图。

教师讲解:

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学生表述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进行评价,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思考】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形成原因一样吗?

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呢?

学生回答参考:

不一样,极地高压带是因为极地气温低,副热带高压带与是因为堆积下沉。

教师讲解:

热力原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或高气压的原因。

动力原因: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低;气流辐散下沉,气压升高。

动力因素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热力因素形成:极地高压带、赤道低压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任务二: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分布规律?

【合作探究】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学生回答参考:

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教师讲解:

1.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两个气压带之间是风带,风带之间是气压带;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2.7个气压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3.6个风带:同一半球高低纬风向相同,与中纬度风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