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疾辛“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南宋·陈亮评价辛弃疾如是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先生语新课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熟读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译文-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译文-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上阕研读课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倒装句式,既音韵和谐,又强调了英雄。人物:孙权表达了词人对孙权的赞叹、仰慕和怀念,对统治者的指责,以及想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确保吴国国土不受外敌侵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研读课文研读课文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用“寻常”修饰“巷陌”人物:刘裕研读课文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上阕小结借用孙权和刘裕典故,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即景抒情,借追慕孙权和刘裕,寄寓抗敌报国的心愿,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下阕研读课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借古讽今,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人物:刘义隆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研读课文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强调时间之长。词人想起自己43年前带兵南下效命朝廷,当年亲身经历了扬州一带的抗金斗争,到现在还记忆深刻。英雄空有抱负,无用武之地。虚度年华,壮志不展。表达了词人深沉的伤感和悲痛之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