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7.96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1.41万字
文档摘要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讲

课程标准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高考动向年份考题视角核心考向2022【河北】西周至春秋政治秩序变化·宗法制【湖南】百家争鸣【江苏】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甲卷】百家争鸣·老子思想【辽宁】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萌芽【广东】春秋时期的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政治秩序的变化及华夏认同。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革。4.商鞅变法与社会转型。5.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的治国理念及贡献。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与治国理念2023【新课标】战国时期的治国思想【江苏】春秋诸侯争霸【重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广东】分封制【海南】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湖南】商鞅变法的影响【甲卷】分封制、孔子主张【乙卷】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2024【安徽】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广东】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重庆】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甲卷】春秋争霸【新课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主张【北京】孔子思想主张【山东】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变化【浙江】老子思想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士阶层活跃。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民族关系: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民族大融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2024·全国甲卷)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2023·江苏卷)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DDD(2020·全国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政治大动荡: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破坏;权力下移,诸侯势力崛起,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思考:观察下图,后者有何显著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北方部族数量减少。趋势:国家趋向统一;华夏认同增强。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思考:结合材料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带来的影响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书录》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jiàng)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可以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①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②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道德沦丧、上下失序、社会混乱,兼并频繁。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华夏认同1.含义: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把自己称为华夏,把周边称为戎狄蛮夷或者通称为夷。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族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蛮夷也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甚至将先祖追溯至黄帝、炎帝,从而证明自身的华夏血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中原北狄南蛮东夷西戎华夏族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较先进频繁往来、密切联系(战乱,人口迁移,经济文化交流)华夏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