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晚清至民国初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考考情分析;;;;;思维导图;单击添加文档标题;单击添加文档标题;单击添加文档标题;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三、开眼看世界;四、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背景
(1)洪秀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
(2)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他的同乡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3.纲领;;;(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2)瓜分中国
①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②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
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二、晚清选官制度的废除;(1)背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兴起:义和团运动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3)过程
①八国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②慈溪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4)结局: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评价
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②展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统治中国的图谋难以实现。;三、八国联军侵华;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课时18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
①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
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③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3)建立文官制度;(5)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3.护国战争;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2.“府院之争”
(1)1917年,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府院之争”
(2)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三、民国初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3.社会生活的新气象;;重点难点解析;一、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二、19世纪末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三、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四、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技巧归纳;【技巧归纳】;二、解题大招四字法则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把握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答案。可利用“四字法则”来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所谓“四字法则”即“看、减、比、联”,具体分析如下:
;1.(2024·新课标卷·高考真题)表2;2.(2024·山东·高考真题)表1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题型二组合型选择题一、题型介绍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表述关系的题干;②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事件或现象,并带有数字序号;③用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容量大、涉及范围广考查类型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历年高考题中组合型选择题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北京卷和浙江卷。
;二、解题大招
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步骤:;三、典型例题
1.(2024·北京·高考真题)《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
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
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2024·湖北·高考真题)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重点题型突破;1.(2024·湖北·高考真题)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