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与文人情怀 .docx
文件大小:13.6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3.72千字
文档摘要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与文人情怀

【内容摘要】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矫揉造作,也不追求高深莫测,而是如唠家常一般通俗自然。与许多作家宏大叙事的风格相比较,汪曾祺另辟蹊径,以个人化的看似细小琐屑的题材四两拨千斤般在文坛闪耀别样的光彩;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僵硬;以淡然自处的文字风格,让人重温渐渐消逝的古典主义名士风散文的魅力。本文主要围绕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和文人情怀进行具体文本篇章的探讨。以《昆明的雨》为例,品味语言特色、濡染人文情怀,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淡而有味口语化人文情怀

汪曾祺散文,其口语化的语言表达、长短句结合、活用标点、语言细节富于张力,甚至作为美食家的情结也渗透在行文里,促成了散文语言如绵绵细雨,细腻而不失简净的行文气质。

《昆明的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汪曾祺先生是当代作家、散文家、美食家。汪老的文字素以“文白如话,运笔如舌”著称。在他的《谈风格》一文中,有这样的说法: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就要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而对汪曾祺影响较大的是归有光,归有光善用清淡的文字写寻常人,文似闲话,近似口语。

《昆明的雨》开篇部分那句“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看似散淡平时的短句,却为读者敲开了一扇记录昆明往事,情味流溢的大门。

文中形容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清浅散淡的运笔之下,是作者对昆明的雨中“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的慢生活的怀想。昆明的雨季在汪曾祺的记忆中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细细读来,与“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有何差别呢?一个逗号的增删在此处却是韵味有无的差异。假如你饱含着对昆明雨季的赞赏与喜爱读来,似乎一个逗号的加入,让昆明草木枝叶的旺盛情态酝酿地更充沛了,浓绿地更充沛了。雨季的滋养带来了饱胀而蓬勃的绿意。

菌子在行文中的出场预示着汪曾祺散文语言的魅力凸显到极致。“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是入口的爽滑体验,“嫩”是舌尖的敏锐捕捉,“鲜”洋溢味蕾被唤醒的喜悦,“香”是一口下肚后满足的回味悠長,一个字便能让读者琢磨出一种味觉盛宴,绝!行文中流溢的那种神采仿佛是作者在描写吃到牛肝菌的当下之感。味觉是有记忆的,

这种记忆通过简单的四个汉字被汪曾祺镌刻在岁月中,让后来的读者久久回味。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一“问”一“叹”的标 点意蕴何在?仔细品味,不难揣摩出汪曾祺在此处的心情——多少透着怀疑,还有那么点儿嫌弃。“这东西这么好吃?!”又是一“问”一“叹”!然而一模一样的标点,透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情绪,前者是怀疑与嫌弃,而后者却是惊艳!

“滴溜儿圆”,是文章中作者描述鸡油菌的用词,这里使用换词法便可以非常清晰地捕捉到汪曾祺语言淡而有味的感受。如果改为“圆圆的”,意思上几近相同,但显然就没有了前者的韵味和口语化的自然灵动味道。

在写到昆明的杨梅一段时,这样描写苗族女孩儿“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儿的绣了满帮花的鞋……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白描勾勒出卖杨梅少女的纯净之美,尤其是那声吆喝,一个破折号好似让读者听到了女孩儿甜美悠长的声音传向远方。这个卖杨梅的女孩儿坐的位置,汪曾祺的叙述也是用心的。她“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试想,她微微侧身,脚尖并得齐齐的,穿戴着别致的苗族服侍,这样不说话就很美。

谈到昆明的杨梅时,文章这样写道:昆明的杨梅很大.…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汪曾祺总是在语言细节上能够另辟蹊径、运笔如舌。“一球”而非“一块”云云,是何用意?仔细揣摩,“一球”更突出了火炭梅饱满硕大的特点,多么自然又传神的用词!于细节处巧思用词,语言细节富于张力,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汪曾祺作为美食家的优势显露无遗,直抒胸臆的爽朗性格从文字从流露出来。这也不禁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篇散文《昆明菜》中那句“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昆明那样好的牛肉”。句句皆是对昆明风物人情的满满的爱啊!

在写到缅桂花,写到房东和她的养女时,有这样一句“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的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语言细节的张力在这里凸显出来—七寸,这是作者有意交代的,缅桂花是一种花朵小而狭长的植物,要装满满的七寸盘子,足见送去的缅桂花之多。对“七寸”的描述让读者更看到了房东对这些异乡学子的关心与照顾。由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缓缓流淌。句末的感叹号,读者从中是否能读出汪曾祺当年的手捧着满满缅桂花时的惊喜与感激呢!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1939年到1946年,一座待了七年的城,点点滴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