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局限永远存在。--史铁生《答自己问》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清)刘熙载《艺概》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曾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鲍照其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魏晋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时代背景
诵读明情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品读解愁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的愁挥之不去、排解不开的愁
品读解愁再读诗歌,围绕“愁”这个诗眼,思考:1、诗人因何而愁?2、诗人如何解愁?3、诗人解愁的结果是什么?4、在整个抒愁过程中,诗人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品读解愁?诗人因何而愁?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水命愁以水喻命,因命生愁
品读解愁?追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出了流水与人生的什么关系?起兴:欲说人生,先说流水,是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比喻:以“水”喻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心中的“人生亦有命”。
品读解愁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比兴流向何方不定流向何方不受人控制覆水难收水流向四方十分平常命运不定,前途未知自己无法掌控,不受自主支配不可更改,不可逆转人的命运大抵如此,任何人无法逃脱
品读解愁?诗人如何解愁的?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行路》。①借酒消愁②唱歌断愁诗人愁苦太深,回避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便着笔如何从怅惘忧烦中寻得解脱。想借酒消愁,奈何“举杯消愁愁更愁”,想唱歌断愁,奈何歌词悲愤、曲调悲凉。这也表现出诗人的愁是一种无边无涯、淤积不散的愁。
品读解愁?诗人解愁的结果是什么?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心非木石岂无感?反问句式,情绪突然爆发,喷发出慷慨义愤。吞声踯躅不敢言。动作描写,情绪陡然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怒忍
品读解愁?在整个抒愁过程中,诗人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泻水消愁知命愤慨不平行坐叹愁认命自我安慰解酒消愁抗命无奈苦闷吞声咽愁认命悲愤矛盾
对比阅读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李白《行路难》诗中的情感诗中的诗人现实中的诗人时代背景?完成下列表格,并从这一对比中思考你认为鲍照的愁之源是什么?
对比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李白《行路难》诗中的情感愁(悲愤)愁(悲愤+豪情+自信)诗中的诗人满腹愁绪,无处宣泄满腹愁绪,但潇洒自如,乐观积极现实中的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代背景战乱不断,魏晋门阀制度压制了人才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盛造就了盛唐气象,让人充满希望鲍照愁之源便是门阀时代下寒门的苦恼。鲍照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寒门的悲哀。
拓展延伸《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咏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门阀制度下的“寒士愁思”
戴建业:生于“蓬户”“孤贱”而又不安于“蓬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