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能被所效忠的君王尊称为人生一面镜子的恐怕只有一位,那就是唐代名相魏征。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旧唐书·魏徵传》;魏征:字玄成,唐朝宰相。隋末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后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jì,授太子洗xiǎn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被称为“铮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谥号“文贞”。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京师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
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收,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奏议文体的一种。
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疏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
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谏言;第1段
臣闻①求木之②长zhǎng③者,必固④其根本⑤;欲流⑥之远者,必浚jùn⑦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⑧。;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源不深而①望②流之③远,根不固而①求②木之③长,德不厚而①思②国之③理,臣虽④下愚⑤,知其不可,而①况于明哲⑥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dāng①神器②之重③,居域中④之大⑤,将崇极天⑥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⑦。不念居安思危⑧,戒奢以俭⑨,德不处其厚,情不胜⑩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成语积累
休戚与共:休:欢乐,喜悦。戚:忧愁,祸患。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
休戚相关:休:喜庆,欢乐。戚:忧愁,悲哀。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戒奢以俭:戒奢侈,行节俭。以:连词,表并列。;;第2段
凡百①元首②,承天景③命,莫④不殷yīn⑤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⑥实繁⑦,能克⑧终⑨者盖⑩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