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docx
文件大小:18.68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3.79千字
文档摘要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内研究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者在分析研究偿债能力时,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偿债能力的不足、偿债能力的影响优势和偿债能力的解决建议这三个方面来对偿债能力进行研究的。

首先是关于偿债能力不足:相应研究发现偿债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大多集中于它的局限性,人为因素和它的单一性上,在这当中通过对企业在进行偿债能力分析研究时发现的企业存在不足的例如有: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出企业实际偿债水平,指标的建设上存在局限性、单一性的问题(刘美彦,2021)[1]。同时还发现赵韬(2020)[2]在进行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时除了有单一性和局限性以外还有其他发现,例如他指出流动比率或许存在一些人为的操纵因素,所以在关于偿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还需要借助其他的一些指标来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比如说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通过研究发现李绪翠(2020)[3]曾以M公司为例,从中发现当公司的主营业务不断深入时,它的偿债能力会因为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这使得债权人以及集团的股东权益所面临的风险会日益增加。不止如此,牛彩苹(2020)[4]也曾指出当企业在偿还长期债务时,它资金方面的来源所采用的方法也都是比较单一的,企业会在偿债能力分析中出现不合理的弊端。当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不应该仅只建立在清算的基础上进行,还应从长期动态的分析和客观控制偿债资金的来源和组织结构方面来考虑。研究表明偿债能力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企业的管理能力与经营能力的,而目前所用来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主观性,主要归纳为:分析方法单一和指标不完整;偿债资金来源思路较窄;同时还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迟道利,2018)[5]。同期李莉(2018)[6]在研究中补充了一些选取指标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某些企业太过于重视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因此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依据,但忽略了企业所处和企业所决定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企业的管理者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会因为人为因素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分析结果。就如邢俊凯(2021)[7]所发现的:他通过研究得出不少企业为了追求市场份额盲目扩大生产,以至于中小企业现金流量受到影响,最后导致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降低。同时在追加投资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偿债的资金途径比较单一,从而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偿债计划,导致负债过高,现金流水平偏低。

其次是关于偿债能力解决对策的研究:这其中是通过资料查询和数据的搜集得出,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研究所提出来的解决对策都是要从本质出发;或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改变单一局面等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张晨(2020)[8]在以HJ集团为例研究中,通过对六个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股东权益比率)来分析其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认为企业应维持合理储备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偿债能力。降低筹资成本,减弱筹资风险,避免资不抵债的情况发生。而在这之前王玉海(2019)[9]也曾通过研究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提出相关的措施优化,指出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偿债能力本质出发,找到符合自己实际发展情况的方法,以此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柯云瀚(2020)[10]也曾在以A企业为例的偿债能力分析研究中提出要增加收入来源,延伸自身产业链,建立健全完善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并处理好企业的债务债权关系。在此之前谢懿格、邓俊淼(2018)[11]曾以A上市公司为例,提出过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实施债务重组,采取措施来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优化企业内部的债务结构。达到增强企业偿债意识,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使企业将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并满足企业偿债的需求。而且贺雪峰(2019)[12]也曾通过以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研究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控制对策,指出不应孤立某一指标分析的判断,但凡指标所反映的偿债能力单一化、建立的基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每一项指标综合考虑。通过分析企业长期和短期的偿债能力,科学的调动和分配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减低闲置资金的比例,缩短企业内部流动资产的占有时间和占有率,增大其创造利润的能力,促进企业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对举债方式进行合理选择(迟翔,2018)[13]。同时曹旭明(2018)[14]以A集团为例,指出通过外表增强偿债能力影响因素来积极思考和探索公司新型化渠道,拓宽自身业务渠道,开拓可持续的市场经营业务,积极推动经营性业务收入占比扩大,改变目前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局面,来进行有效的解决。通过发现霍强(2018)[15]曾提到要考虑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市场的变化,注意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人为因素在偿债能力中的真实性是非常关键的。管理者应该建设企业偿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