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有关苏轼的学术论文.pdf
文件大小:492.67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6.98千字
文档摘要

有关苏轼的学术论文

篇一

苏轼的作家修养论

摘要:身通众艺的苏轼根据自己的文艺创作实践认为,作家要想创作

出独步千古的作品,最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有道;二,积学不倦;

三,为人要正。关键词:

苏轼;作家修养;有道;积学;为人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对文艺创作有许多深刻

独到的见解,挖掘出苏轼的这些文艺思想,既可加深我们对苏轼文艺作品

的理解,也可为当代作家的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拟先探讨苏轼

有关作家修养方面的论述。

一有道有艺

道(也可称做意)与艺(包括文)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核

心问题,自先秦迄今,关于此问题的论述不胜枚举,如《易系辞上》曰: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①,南朝宋颜延

之说: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②唐韩愈说:盖学所以为道,文

所以为理耳。③宋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④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

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⑤清刘熙载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⑥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道

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

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⑦刘纲纪说:文学家不要停留在文上,而要去追

寻那使文得以产生,并赋予它以真正的价值的本体道人文的根本的功能、

作用就在于明道。⑧不一而足。概言之,这些评论者都认同,道是艺的本

体、内容,艺是道的现象、形式⑨,一切艺都是用来表达道或意的。

深受传统文化滋养且深得文艺创作三昧的苏轼忠实地继承并发扬了这

一传统观念,我们从下面的材料即可略见一斑:

有问作文之法,坡云:譬如城市间种种物有之,欲致而为我用。有一

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我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大抵

论文以意为主。今视坡集诚然。⑩

写作应以意为主,有了意,则经、史等材料皆为我用。苏轼的创作就

切实地遵循了这一原则。而且,苏轼根据自己的体验及观察认识到,作家

体道境界的深浅决定着文艺创作水平的高低。如他说:

钱塘僧思聪,七岁善弹琴。十二舍琴而学书,书既工。十五舍书而学诗,

诗有奇语聪又不已,遂读《华严》诸经,入法界海慧。使聪日进不止,自

闻思修以至于道,则《华严》法界海慧,尽为蓬庐虽然,古之学道,无自

虚空入者。聪若得道,琴与书皆与有力,诗其尤也。聪能如水镜以一含万,

则书与诗当益奇。吾将观焉,以为聪得道浅深之候。11

思聪若得道,则其书法、诗歌等都将更上一层楼。易言之,思聪的文

艺创作水平可作为其得道境界的表征。所谓艺境之高低,是道的境界、主

体人生境界浅深之候12。用苏轼的话概括,即有道有艺:

或曰: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

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

名而识其人,此岂强记不忘者乎曰:非也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

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

于心,不形于手。13

李伯时,号龙眠居士。李伯时所画的《山庄图》之所以使人见后不问

而知其名、不名而识其人,主要在于他有道有艺,内在有道,外在才有相

应的艺。所谓道是艺的本体,最高的艺是通向最高的道的14。刘纲纪阐

发庄子的话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15时,

对道与艺之间的这种相应关系作了详尽阐释:技和艺相关,技是末而道是

本,但技最后可以通于道最高的技艺、技巧是道的一种表现在庄子看来,

达到了神化之境的技艺本身即是道的表现。16以此,苏轼强调文艺创作

应技道两进:

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

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17

秦观的书法、诗歌等之所以均有所提高,主要在于他技道两进。黄庭

坚也表达过类似见解: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

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18若没有

道义、学问做根底,即使技法精湛到可与钟繇、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地步,

其作品也贵重,其人也不过是一个俗人而已。道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于此

可见一斑!

在苏轼看来,韩愈之所以能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主要

就在于他洞悟了宇宙之道: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