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水文水力计算 57页.ppt
文件大小:2.12 MB
总页数:57 页
更新时间:2020-02-28
总字数:约7.66千字
文档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9.2.5-1 明沟的最大允许流速(m /s) 明沟类别 亚砂土 亚粘土 干砌片石 浆砌片石 粘土 草皮护面 水泥混凝土 允许最 大流速 0.8 1.0 2.0 3.0 1.2 1.6 4.0 表 9.2.5-2 最大允许流速的水深修正系数 h(m) <0.4 0.4h≤1.0 1.0h <2.0 h≥2.0 修正系数 0.85 1.00 1.25 1.40 9.3 泄水口水力计算 9.3.1 泄水口水力计算依据 9.3.2 纵坡坡段上开口式泄水口泄水量 9.3.3 凹形竖曲线底部开口式泄水口泄水量 9.3.4 纵坡坡段上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 9.3.5 凹形竖曲线底部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 9.3.6 纵坡坡段上泄水口布置 9.3.7 泄水口水力计算流程图 9.3.1 泄水口水力计算依据 泄水口的水力计算,应依据设计流量和截流要求: 确定泄水口的尺寸和布设间距。 9.3.2 纵坡坡段上开口式泄水口泄水量 在纵坡坡段上的开口式泄水口,其泄水量随开口长度Li、低凹区的宽度Bw和下凹深度ha以及过水断面的纵向坡度iz和横向坡度ih而变化(图9.3.2)。可利用附录C中图C-1查取截流率Q0/Qc后,按过水断面泄水能力Qc确定其泄水量Q0。泄水口开口长度、下凹区深度、宽度取值应根据喇叭口的形状和尺寸确定。 图9.3.2 开口式泄水口周围的水流状况 1-拦水带或缘石;2-低凹区 9.3.3 凹形竖曲线底部开口式泄水口泄水量 在凹形竖曲线底部的开口式泄水口,按泄水口处的水深和泄水口的尺寸确定其泄水量。 1 开口处设有低凹区,当开口处的净高h0大于等于由图9.3.3-1确定的满足堰流要求的最小高度hm时,可利用图9.3.3-2 确定开口的泄水量Q0或最大水深hi。 图 9.3.3-1 开口式泄水口满足堰流要求的最小开口高度hm 图 9.3.3-2 开口处净高h0大于等于hm时开口的泄水量Q0或最大水深hi 2 不设低凹区,则按下式确定其泄水量Q0: 3 当开口处水深hi超过净高h0的1.4倍时,按下式确定其泄水量Q0: 9.3.4 纵坡坡段上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 在纵坡坡段上的格栅式泄水口,其泄水量为过水断面中格栅宽度Bg所截流的部分(图9.3.4),可利用式(9.2.4-1)确定。格栅孔口所需的最小净长度Lg按下式确定: Lg——格栅孔口的最小净长度(m); vg——格栅宽度范围内水流的平均流速(m/s); tb——格栅栅条的厚度(m)。 图 9.3.4 格栅式泄水口过水断面 1-格栅;2-水面 9.3.5 凹形竖曲线底部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 凹形竖曲线底部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按下述公式计算。 1 当格栅上面的水深hi小于0.12m时: Pg——格栅的有效周边长,为格栅进水周边边长之和的一半(m)。 2 当格栅上面的水深hi大于0.43m时: Si——格栅孔口净泄水面积的一半(m2)。 3 当格栅上的水深处于0.12~0.43m之间时,其泄水量介于式(9.3.5-1)和式(9.3.5-2)的计算结果之间,可按水深通过直线内插得到。 9.3.6 纵坡坡段上泄水口布置 在纵坡坡段上,上方第一个泄水口的位置按过水断面或沟内的水面宽度不超出4.2.1条第3款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设立,随后各泄水口的间距按该段长度内所产生的径流量与该泄水口的泄水量相等计算确定。坡段上最后一个泄水口的溢流量计入进入凹形竖曲线底部的泄水口的流量。 9.3.7 泄水口水力计算流程图 9.4 地下排水设施水力计算 9.4.1 横向坡度较小的不透水层流量 9.4.2 不透水层深时流量 9.4.3 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陡时流量 9.4.4 渗沟水力计算 9.4.5 渗沟埋置深度计算 9.4.6 渗井计算 9.4.1 横向坡度较小的不透水层流量 渗沟沟底部设在不透水层上或不透水层内,且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小时,可采用地下水自然流动速度近于零的假设,按下列公式计算单位长度渗沟由沟壁一侧流入沟内的流量(图9.4.1)。当水由两侧流入渗沟内时,上述渗沟流量应乘以2。 图9.4.1-1 沟底设在不透水层上 图9.4.1-2 沟底设在不透水层内 图 9.4.1 不透水层坡度平缓时的渗沟流量计算 1-渗沟;2-地下水位;3-地下水降落曲线 Qs——每延米长渗沟由一侧沟壁渗入的流量(m3/s/m); hc——含水层内地下水位的高度(m); hg——渗沟内的水流深度(m);在渗沟底位于不透水层内,且渗沟内水面低于不透水层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9.2.5-1 明沟的最大允许流速(m /s) 明沟类别 亚砂土 亚粘土 干砌片石 浆砌片石 粘土 草皮护面 水泥混凝土 允许最 大流速 0.8 1.0 2.0 3.0 1.2 1.6 4.0 表 9.2.5-2 最大允许流速的水深修正系数 h(m) <0.4 0.4h≤1.0 1.0h <2.0 h≥2.0 修正系数 0.85 1.00 1.25 1.40 9.3 泄水口水力计算 9.3.1 泄水口水力计算依据 9.3.2 纵坡坡段上开口式泄水口泄水量 9.3.3 凹形竖曲线底部开口式泄水口泄水量 9.3.4 纵坡坡段上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 9.3.5 凹形竖曲线底部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 9.3.6 纵坡坡段上泄水口布置 9.3.7 泄水口水力计算流程图 9.3.1 泄水口水力计算依据 泄水口的水力计算,应依据设计流量和截流要求: 确定泄水口的尺寸和布设间距。 9.3.2 纵坡坡段上开口式泄水口泄水量 在纵坡坡段上的开口式泄水口,其泄水量随开口长度Li、低凹区的宽度Bw和下凹深度ha以及过水断面的纵向坡度iz和横向坡度ih而变化(图9.3.2)。可利用附录C中图C-1查取截流率Q0/Qc后,按过水断面泄水能力Qc确定其泄水量Q0。泄水口开口长度、下凹区深度、宽度取值应根据喇叭口的形状和尺寸确定。 图9.3.2 开口式泄水口周围的水流状况 1-拦水带或缘石;2-低凹区 9.3.3 凹形竖曲线底部开口式泄水口泄水量 在凹形竖曲线底部的开口式泄水口,按泄水口处的水深和泄水口的尺寸确定其泄水量。 1 开口处设有低凹区,当开口处的净高h0大于等于由图9.3.3-1确定的满足堰流要求的最小高度hm时,可利用图9.3.3-2 确定开口的泄水量Q0或最大水深hi。 图 9.3.3-1 开口式泄水口满足堰流要求的最小开口高度hm 图 9.3.3-2 开口处净高h0大于等于hm时开口的泄水量Q0或最大水深hi 2 不设低凹区,则按下式确定其泄水量Q0: 3 当开口处水深hi超过净高h0的1.4倍时,按下式确定其泄水量Q0: 9.3.4 纵坡坡段上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 在纵坡坡段上的格栅式泄水口,其泄水量为过水断面中格栅宽度Bg所截流的部分(图9.3.4),可利用式(9.2.4-1)确定。格栅孔口所需的最小净长度Lg按下式确定: Lg——格栅孔口的最小净长度(m); vg——格栅宽度范围内水流的平均流速(m/s); tb——格栅栅条的厚度(m)。 图 9.3.4 格栅式泄水口过水断面 1-格栅;2-水面 9.3.5 凹形竖曲线底部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 凹形竖曲线底部格栅式泄水口泄水量按下述公式计算。 1 当格栅上面的水深hi小于0.12m时: Pg——格栅的有效周边长,为格栅进水周边边长之和的一半(m)。 2 当格栅上面的水深hi大于0.43m时: Si——格栅孔口净泄水面积的一半(m2)。 3 当格栅上的水深处于0.12~0.43m之间时,其泄水量介于式(9.3.5-1)和式(9.3.5-2)的计算结果之间,可按水深通过直线内插得到。 9.3.6 纵坡坡段上泄水口布置 在纵坡坡段上,上方第一个泄水口的位置按过水断面或沟内的水面宽度不超出4.2.1条第3款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设立,随后各泄水口的间距按该段长度内所产生的径流量与该泄水口的泄水量相等计算确定。坡段上最后一个泄水口的溢流量计入进入凹形竖曲线底部的泄水口的流量。 9.3.7 泄水口水力计算流程图 9.4 地下排水设施水力计算 9.4.1 横向坡度较小的不透水层流量 9.4.2 不透水层深时流量 9.4.3 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陡时流量 9.4.4 渗沟水力计算 9.4.5 渗沟埋置深度计算 9.4.6 渗井计算 9.4.1 横向坡度较小的不透水层流量 渗沟沟底部设在不透水层上或不透水层内,且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小时,可采用地下水自然流动速度近于零的假设,按下列公式计算单位长度渗沟由沟壁一侧流入沟内的流量(图9.4.1)。当水由两侧流入渗沟内时,上述渗沟流量应乘以2。 图9.4.1-1 沟底设在不透水层上 图9.4.1-2 沟底设在不透水层内 图 9.4.1 不透水层坡度平缓时的渗沟流量计算 1-渗沟;2-地下水位;3-地下水降落曲线 Qs——每延米长渗沟由一侧沟壁渗入的流量(m3/s/m); hc——含水层内地下水位的高度(m); hg——渗沟内的水流深度(m);在渗沟底位于不透水层内,且渗沟内水面低于不透水层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