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西北旱作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与栽培学机制.ppt
文件大小:8.2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0-02-27
总字数:约7.8千字
文档摘要
西北旱作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与栽培学机制 2019年8月6日 一、研究内容 1、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的土壤、水分、群体、养分因素的协同途径。 探明高产更高产条件下,限制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制约因子, 明确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消长与上述因素的匹配关系, 阐明实现旱地小麦高产与水肥高效的关键因素调控途径。 2、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学原理与调控机制。 研究高产高效栽培的群体及个体的形态、生理与营养动态特性, 明确高产高效作物群体的土壤、水肥的动态特征, 阐明土壤、水肥、群体与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协同调控机制。 3、旱作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体系。 在明确土壤、水肥、群体等因素匹配优化机制的基础上,集成旱作小麦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实现旱作小麦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协同。 二、研究目标 1、明确西北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制约因素及协同机制。 2、确定西北旱作小麦产量和水肥效率协同提升的栽培原理与调控途径。 3、构建西北旱作小麦产量和水肥效率协同提高30~50%的技术体系。 4、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 三、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限制因子 籽粒产量(kg/ha) 夏闲降水(mm) 年降水(mm) 夏闲降水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增加有限降水集蓄是增产增效的前提; 栽培与降水匹配是增产增效的突破口; 保水增穗、科学施肥是关键技术措施。 水分是旱地小麦 的关键限制因子 西北旱作区小麦产量效率提高的突破口----水分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0 200 400 600 8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100 200 300 400 生育期降水(mm) 西北典型旱地农户田块间产量差异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马小龙等,旱地小麦产量差异与栽培、施肥及主要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 2016,49(24):4757-4771 关键栽培因素—播种质量:穗数、穗粒数 增产增效的研究设计 农户模式 农户播量 农户施肥 常规栽培 优化播量 科学施肥 保水栽培 高产高效 适增播量 适增施肥 保水栽培 再高产 优化品种再调播量 再调施肥 保水栽培 再高产高效 增产增效 20-30% 增产 30-50% 增产增效 50%以上 四、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种侧膜下、定位施肥” 处理 籽粒产量(kg/ha) 生物 (kg/ha) 收获指数 % 穗数 (万穗/ha) 穗粒数 (粒/穗) 千粒重 (g/1000粒) 偏生产力(kg/kg) 降水效率(kg/ha mm) N P2O5 K2O 夏闲期 生育期 全年 农户施肥 4156d 12844a 32.4b 348d 30.3a 39.4d 22d 38d - 17.7d 18.5d 9.0d 推荐施肥 4955c 10508c 47.2a 377c 30.0a 41.2a 27c 113c 149c 20.4c 19.8c 9.9c 垄覆沟播 5368b 11212b 47.9a 419b 28.4a 41.5a 32b 122b 159b 21.8b 21.1b 10.6b 定位施肥 5953a 12312a 48.4a 463a 28.1a 41.4a 34a 135a 172a 23.8a 23.2a 11.6a “种侧膜下、定位施肥” 表1 种侧膜下、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效率的影响(2013-2016) 示范:陕西永寿 农户施肥:185-110-0 推荐施肥:156-44-34 增产43% 黄明等,作物学报, 2017, 43(6) : 899-911 农户施肥:晋麦54 定位施肥:洛旱6号 N增效54.5% 年降水增效28.9% 减氮16% 图1.不同地点、不同年份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11.0% 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传统覆膜栽培仅可使旱地小麦增产10%-15% (2015-2016) 罗来超等. Field Crops Research. 218 (2018):69–77 何 刚等. Field Crops Research. 225 (2018):1–8 五、西北旱作小麦高产高效键制约因素调控机制 图2.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的增产效应与降水的关系 何 刚等.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64: 567-574 降水500mm,覆膜栽培旱地小麦绝对增产量较高,相对增幅较小 降水500mm,覆膜栽培旱地小麦绝对增产量较低,相对增幅较大 图3.不同地点、不同年份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旱地覆膜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小麦的收获指数。 常规:收获指数 = 0.4041 + 30.08 生物量 覆膜:收获指数 = 0.4463
西北旱作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与栽培学机制 2019年8月6日 一、研究内容 1、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的土壤、水分、群体、养分因素的协同途径。 探明高产更高产条件下,限制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制约因子, 明确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消长与上述因素的匹配关系, 阐明实现旱地小麦高产与水肥高效的关键因素调控途径。 2、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学原理与调控机制。 研究高产高效栽培的群体及个体的形态、生理与营养动态特性, 明确高产高效作物群体的土壤、水肥的动态特征, 阐明土壤、水肥、群体与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协同调控机制。 3、旱作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体系。 在明确土壤、水肥、群体等因素匹配优化机制的基础上,集成旱作小麦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实现旱作小麦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协同。 二、研究目标 1、明确西北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制约因素及协同机制。 2、确定西北旱作小麦产量和水肥效率协同提升的栽培原理与调控途径。 3、构建西北旱作小麦产量和水肥效率协同提高30~50%的技术体系。 4、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 三、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限制因子 籽粒产量(kg/ha) 夏闲降水(mm) 年降水(mm) 夏闲降水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增加有限降水集蓄是增产增效的前提; 栽培与降水匹配是增产增效的突破口; 保水增穗、科学施肥是关键技术措施。 水分是旱地小麦 的关键限制因子 西北旱作区小麦产量效率提高的突破口----水分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0 200 400 600 8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100 200 300 400 生育期降水(mm) 西北典型旱地农户田块间产量差异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马小龙等,旱地小麦产量差异与栽培、施肥及主要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 2016,49(24):4757-4771 关键栽培因素—播种质量:穗数、穗粒数 增产增效的研究设计 农户模式 农户播量 农户施肥 常规栽培 优化播量 科学施肥 保水栽培 高产高效 适增播量 适增施肥 保水栽培 再高产 优化品种再调播量 再调施肥 保水栽培 再高产高效 增产增效 20-30% 增产 30-50% 增产增效 50%以上 四、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种侧膜下、定位施肥” 处理 籽粒产量(kg/ha) 生物 (kg/ha) 收获指数 % 穗数 (万穗/ha) 穗粒数 (粒/穗) 千粒重 (g/1000粒) 偏生产力(kg/kg) 降水效率(kg/ha mm) N P2O5 K2O 夏闲期 生育期 全年 农户施肥 4156d 12844a 32.4b 348d 30.3a 39.4d 22d 38d - 17.7d 18.5d 9.0d 推荐施肥 4955c 10508c 47.2a 377c 30.0a 41.2a 27c 113c 149c 20.4c 19.8c 9.9c 垄覆沟播 5368b 11212b 47.9a 419b 28.4a 41.5a 32b 122b 159b 21.8b 21.1b 10.6b 定位施肥 5953a 12312a 48.4a 463a 28.1a 41.4a 34a 135a 172a 23.8a 23.2a 11.6a “种侧膜下、定位施肥” 表1 种侧膜下、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效率的影响(2013-2016) 示范:陕西永寿 农户施肥:185-110-0 推荐施肥:156-44-34 增产43% 黄明等,作物学报, 2017, 43(6) : 899-911 农户施肥:晋麦54 定位施肥:洛旱6号 N增效54.5% 年降水增效28.9% 减氮16% 图1.不同地点、不同年份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11.0% 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传统覆膜栽培仅可使旱地小麦增产10%-15% (2015-2016) 罗来超等. Field Crops Research. 218 (2018):69–77 何 刚等. Field Crops Research. 225 (2018):1–8 五、西北旱作小麦高产高效键制约因素调控机制 图2.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的增产效应与降水的关系 何 刚等.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64: 567-574 降水500mm,覆膜栽培旱地小麦绝对增产量较高,相对增幅较小 降水500mm,覆膜栽培旱地小麦绝对增产量较低,相对增幅较大 图3.不同地点、不同年份覆膜栽培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旱地覆膜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小麦的收获指数。 常规:收获指数 = 0.4041 + 30.08 生物量 覆膜:收获指数 = 0.4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