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不锈钢取样锥微孔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攻克不锈钢微孔加工难关,助力高端试验室检测设备国产化加速。
取样锥是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ICP-MS(电感耦合等电离子体质谱)上的核心关键器件,该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维护和更换取样锥,采购渠道主要从国外进口。采购周期较长,费用也较高,且国际一线设备商一般都与国外专业加工厂商签有排他性协议,不得为竞争对手加工同样或类似的零件,设备国产化研制进程缓慢。
1.图样工艺分析
如图1所示,零件材料为进口的SUS316L,该零件的主要加工难点有:
(1)316L不锈钢材质,导热系数低,加工硬化严重,特别是锥孔底部的薄弱处。
(2)定制的64°内锥孔成形刀尖部磨损严重,刀尖断裂的风险很高,锥孔底部尺寸难加工到位。
(3)φ?0.35mm的钻头(粗加工)及φ?0.4mm的钻头(扩孔)刚度差,截面积小,散热慢,钻头磨损严重,断裂的风险极高。
(4)内外圆同轴度不高、锥底部结构薄弱,存在变形、孔径超差、圆度超差、破边及毛刺不易去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零件装机后的测试灵敏度,关系到整机性能。
(5)φ?0.4mm的圆柱长度只有0.02mm,没法实现,经与研发部门讨论后改为0.1(+0.1,+0.05)mm,但加工难度仍然很高。
2.加工过程
(1)数控车。按图2所示的工艺图加工至图样要求,也可按图3所示加工。图2中右端面、图3中右端面及锥面都留有0.2mm的加工余量,此工序加工时建议采用图2所示工艺加工,φ10.5mm的圆柱长度有利于后续工序装夹,图3在调头加工下一工序时,装夹长度过短、装夹精度降低。加工时需一次装夹,加工出各部位的尺寸。
(2)加工中心调头加工,以φ?10.5mm的外圆定位装夹、校正并找正圆心,钻φ?0.35mm、深1mm的微孔,如图4所示。
钻不锈钢微孔时的注意事项:微孔钻头刃部细长、刚性差、易偏斜及断裂,又因为不锈钢材质导热差、硬化层严重及钻头排屑不畅,导致升温快、磨损严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选用了日本CKK品牌的微孔钻头,如图5所示,该钻头专为微孔加工开发,钻头采用柄部加粗结构,增加钻头刚性,适用于不锈钢、钛合金及合金钢等材质,该规格钻头推荐的加工参数:转速11000r/min,进给速度45mm/min,为了提高钻头的寿命,在实际加工中将进给速度下降至20mm/min,转速不变,切入时进给速度vf=10mm/min,每次进刀0.05mm,退刀一次,切入后变为vf=20mm/min,每进刀1mm,退刀一次,转速仍为11000r/min,加工模式为G83钻孔,经钻削验证,加工过程顺利,没有断钻头,孔的尺寸也很稳定。
φ?0.35mm微孔钻削中还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注意:①中心孔必须钻正,且钻尖横刃要足够小,不然起不到定心作用。②尽可能的采用高速机床及专用高精度刀柄,如图6、图7所示。该机床转速最高18000r/min。
(3)加工中心找正外圆及圆心,去内锥孔余量。先分别钻φ?7.5mm、φ?4mm、φ?2mm及φ1mm的孔,深度如图8所示;再粗精镗φ?7.5mm孔到φ?8(±0.02)mm、深7.12(-0.05,-0.1)mm、用两把φ8mm硬质合金棒(不锈钢专用)改制成的锥孔刀粗精钻64°锥孔(见图9)。
64°锥孔的深度尺寸很关键,用成形刀钻削时,因为刀尖不准确,对刀时误差会很大,过浅会导致锥孔与φ?8mm圆柱接不顺;过深会导致锥孔底部φ?0.4mm孔圆柱长度消失,零件直接报废,为此,设计了图10所示锥孔深度检验工装,通过加工中不断调整深度及检测,来精确控制64°锥孔深度。
64°锥孔成形刀如图11所示,该刀具是在工具磨床上磨削出来的,为防止加工中刀尖崩裂,将刀尖尖部做了磨平处理,磨平后的刀尖不大于0.3mm,粗钻锥孔时转速800r/min、vf=30mm/min,每次进刀0.2mm,退一次刀;精钻锥孔时转速不变,vf=30mm/min,每次进刀0.2mm,退一次刀。粗精加工都采用G83模式钻孔,勤排屑。
(4)数控车。按图12所示,制作专用工装心轴,用螺纹环轴向锁紧,精车外锥及总长。车外锥时有2个关键点需要注意:①精车外锥时,车刀要采用大前角的35°菱形刀片,刀尖R0.2mm,减小切削阻力,防止锥口挤压变形。②心轴与零件圆柱内孔面的配合间隙控制在0.01mm以内,且心轴轴线与主轴旋转轴线的同轴度要控制在0.005mm以内,越高越好,一旦间隙及心轴轴线同轴度误差过大,会导致偏心,锥孔口部会破边(图样单边厚度只有0.05mm),零件直接报废。③按图12所示加工的心轴会存在过定位情况,可将心轴外锥部分车小0.05mm或0.1mm左右,靠端面及圆柱部分定位,加工时就能很好地保证总长公差。
(5)加工中心。采用图12所示的心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