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介入放射学
------------产生、发展、现状与对策美国介入放射学会(TheSocietyofInterventionalRadiology,SIR)的机关刊物《JournalofVascularandInterventionalRadiology》(JVIR)2003年7月号上发表了1组文章,纪念该学会成立30周年。第2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HistoryandDevelopment介入放射学源于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造影学家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影像设备和介入器材的发展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29年,葡萄牙人DosSantos报道了腹主动脉造影1952年,Vorhees等成功开展了第1例人工血管移植术。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术。1961年,瑞典血管造影学家在北美放射学年会上,报道了X线透视引导下的腹部内脏动脉造影。1963年6月,Dotter在捷克斯洛伐克全国放射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介入放射学的设想,他作了《心导管与血管造影的未来》的演讲1964年11月,Dotter采用同轴导管法治疗1例股浅动脉局限性狭窄的病人,标志着介入放射学的形成第3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什么是Seldinger技术Seldinger术是由SvenIvarSeldinger于1953年提出来的血管穿刺技术,一般分为经典Seldinger术和Seldinger改良法。经典Seldinger术的定义是:用带针芯的穿刺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即为Seldinger术;Seldinger改良法由Driscoll与1974年提出,其方法为,用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穿刺针穿破血管前壁,进入血管内时,即可见血液从针尾喷出,再引入导丝导管即可。改良法和经典Seldinger术的区别是,前者不用穿透血管后壁,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目前以Seldinger改良法使用较多。一般把Seldinger改良法也笼统称为Seldinger术,不刻意说明改良法。第4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图示第5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介入放射学一词由美国胃肠道放射学家Margulis首次提出,他撰写的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在1967年3月《AJR》上发表。在这篇述评中,他把介入放射学定义为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Wallace在cancer正式提出IR19761968、1970年,Baum等先后采用动脉内血管收缩剂灌注、自凝血块栓塞出血动脉治疗急性胃肠道出血获得成功。1974年,德国心血管专家Grüntzig发明了聚氯乙烯双腔球囊导管,使PTA技术在临床最终得到广泛应用。1983年,Dotter和Cragg同时报道了镍钛金属支架的实验结果,并应用于临床,创立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985年,GianturcoZ型、Palmaz、Wallstent支架相继问世,血管内支架术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第6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0世纪60年代晚期,ROasch用改良的Ross穿刺针从肝静脉穿刺门静脉,并用18F的同轴导管扩张穿刺道,创立了TIPS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后期,Guterrez等采用球囊反复扩张分流道建立门体分流,使TIPS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86年,Palmaz等采用球囊膨胀支架建立分流道,最终实现了现在意义上的TIPS技术。1988年,Frerburg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第7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随着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非血管介入技术亦取得了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发展起来的经皮肝胆管、输尿管、腹腔脓肿引流术和经皮胃造瘘术等相继建立,并逐步替代了需要剖腹置管的外科手术。20世纪80年代,血管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向血管外管道系统延伸、发展,并成为消化道、胆系、输尿管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CT和实时超声在临床的应用,CT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脓肿引流、囊肿硬化、硬膜外血肿抽吸、恶性肿瘤消融术等逐步建立和发展第8页,共1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介入概念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放射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学科。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