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介入让籽柄怕写微
【内容摘要】针对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说不清楚、说不具体等难点,通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捕获“活”的素材;利用多媒体,教会学生观察和感悟,学会写作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记录生活,创造
生活;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文体的训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达到预期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孥生作文教学
多年来,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在泥淖中爬行,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认为作文难提高,认为不如把精力用在提分快的
科目上。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农村小学初中的作文课上追求短平快的教学模式,老师用“套路”,学生靠“瞎编”,
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不会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提炼主题,写出来的作文当然言之无物,记叙文少有真情,议论文假、
大、空论调泛滥等现象十分普遍。
作文本应该是反映世界、思考生活、创造艺术的高级人类活动,何以成了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课程内容?究其原
因,还是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在作怪。相当多的教师、学生、家长都认为写作文就是为了考试,作文虽然占分多,但提分
慢,不易拉开分数,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思潮偏离了作文的初衷,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律和《语文课程标准》对7?9
年级作文的要求,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内在动力。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作文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
写作要表达出真挚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真切感受。要观察到生活的多个角度、捕捉到事物的特征
并有创意地表达出来。我在教学程中,坚持信奉这一基本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摸索,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与作文
课有机结合,探索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力求使学生不怕作文、乐于作文的教学征途中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拓宽学生视野,捕获“活”的素材
西部地区农村学生由于当地社会生活局限,学生普遍生活内容单一,课外阅读少,接触社会的机会少,视野相对
狭窄,写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为了完成作文任务,就不得不抄袭瞎编。鉴于这一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利用多媒
体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丰富作文教学资源,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基本材料,让他们“有米下锅”。
写热爱家乡类题材的作文时,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了解关于家乡的信息。作为教师,自己也不闲着,把自
己搜集到的资料,配上图片制作成PPT,系统且有重点地介绍家乡天水,把包括家乡的历史、地方文化、名人、风景名
胜、名优特产等内容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课堂深入了解家乡,并且把多媒体展示内容跟自己的原有认识以及搜集到的
资料加以对比、联系,对家乡形成了全面的认识。这当然还不够,还要将信息筛选、内化,然后才能有条理有重点地写
成作文。于是笔者通投影播放《家乡的端午节》,学生阅读后深有感触,通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讨论本次作文题
目“家乡的___”,并提出写作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先把题目填写完整,可以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特产小吃等各方面
着眼,有重点地写某一个方面。第二天作文收上来,果然有起色,学生一改没话可说的局面,大多数学生洋洋洒洒数百
字,显得内容充实具体,并且涌现出了几篇相当有见地的作文,学生对多媒体作文教学有了一致的认同。后来,用同样
的方法教学生写祖国,笔者把自己足迹所到之处亲自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脚步浏
览祖国美景,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且把笔者亲身经历的风土人情和独特感受讲述给他们。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
或从书本上得来的,或从家人亲朋处听说的,或者还有个别学生随家人出游得到的印象,进行联系、筛选、加工,确定
好自己所要的题材,有重点地描述出来,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加之有些同学能够将自己的感受、情感融会贯通到作文
当中,就会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二、教会学生观察和感悟,学会写作真人真事、真情实感
学生写作文时遇到的另一大困难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出现这一困难的原因往往是不会观察。没有观察,心里
就没有具体的物象,胸无成竹如何能写出具体的东西来呢?观察要靠平时的积累,教会学生观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
在课堂上完成。写一种小动物,比如写猫,可以借助网络视频播放,教学生观察猫的形状、动作、生活习性,甚至细小
到猫的眼睛的变化、口鼻的形态、胡子的走向等等。有了这些观察,学生对本来熟悉的猫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写作时
就不会笼统粗略了。比如有一次作文课描写秋天,学生对秋天很熟悉,但要具体地写却无从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