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物理学》---地震篇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应用地球物理学》---地震篇
学分:3 总学时:48 实验学时:6 课内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据处理。
适应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
参考教材:
《工程与环境地震勘探技术》王俊茹编著,地质出版社,2002年。
《浅层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王振东编著,地质出版社,1988年。
《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何樵登主编,地质出版社,1991年。
《勘探地震学》[美]RE谢里夫[加]LP吉尔达特编,石油工业出版,1999年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地震勘探方法是根据地球物理学原理来解决矿产、工程、石油、环境及国防等领域中存在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地勘、工程、水文及环境勘查的重要物探方法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基本掌握地震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施工过程中的参数设置,一定的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特别在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时的抗干扰、提高分辨率的措施,提高学生应用地震新方法解决相应地质问题的实际能力等方面,要跟上目前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灾害探测对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和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物探分类、浅层地震特点及发展史;②弹性波的基本理论;③地震波的时距曲线;④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及方法;⑤地震数据处理技术;⑥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⑦工程地震新技术。
本课程的重点是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处理技术、解释技术及工程地震新方法。地震勘探方法始于上世纪40年代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目前,它已成功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石油勘察、工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等诸多领域。涉及到矿产、石油、交通、建筑、国防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各个行业。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应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技术及解释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适当了解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争取做到学生走出校门后,可以独立从事施工设计并带队从事野外勘探、资料处理和成果解释的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短缺人才。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该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广,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好的计算机知识来理解和学习该课程。
四、实验要求
地震仪认识与操作:掌握地震仪器参数选择,和各功能键的使用;
折射波勘探方法:折射波识别,时距曲线绘制,资料解释方法了解;
面波勘探方法:瑞雷面波特征认识,波场分离,资料解释及应用。
五、课程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备注
绪论
2
一
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10
二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4
三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及方法
10
2
四
地震数据处理
8
五
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8
2
六
地震新技术
6
2
合计
48
六、考核方式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成绩相结合的办法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作业将在每一节课程之后布置给学生。
七、制定执笔者:(签字)朱德兵
审核者(教研室主任或研究所所长):(签字)
批准者(教学院长):(签字)
《应用地球物理学》---电法篇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应用地球物理学》---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篇(AppliedGeophysicsII:PincipleandMethodofElectricalMethod)
学分:1.5 总学时:24 实验学时:0 课内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据处理。
适应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勘探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
参考教材:《电法勘探教程》傅良魁主编,地质出版社,1980年。
《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何樵登主编,地质出版社,1991年。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应用地球物理2: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是地探学院地球物理系,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地球物理方向)学科基础课,是主干专业课之一。本教学大纲适用于该专业的本科教学。
在本课程中,使学生系统学习电磁场理论和电法勘探的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技术及在勘查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质构造,寻找金属非金属矿产,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进行以上各项地质任务的基本勘查工作。并对国内外正在推广,试用的新方法、新技术有所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阻率法
§1电阻率法基础
岩、矿石的导电性及影响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