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材分析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全一册)模块《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内容,而《稻纵卷叶螟》作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防治技术的学习对学生掌握水稻生产关键技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展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符合中职学生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稻纵卷叶螟的相关知识,还能掌握科学防治方法,为后续从事农林牧渔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它既是对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的深化应用,又为学习其他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了范例和方法指导。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包括成虫、幼虫、蛹和卵的形态特点。
熟练掌握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特性,如生活史、习性等,并能清晰描述其发生规律和危害症状。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田间稻纵卷叶螟的不同虫态和危害症状。
熟练掌握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模拟田间调查和防治方案制定,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树立绿色防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了解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生产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症状识别。
稻纵卷叶螟综合防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态形态特征的准确区分和识别。
根据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田间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
理解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优缺点及合理搭配使用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水稻遭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的田间照片和视频,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图片和视频,水稻出现了什么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会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然后引出本节课主题——稻纵卷叶螟。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讨论,派代表分享观察到的水稻异常现象及自己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对稻纵卷叶螟危害有初步认识,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15分钟)
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5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稻纵卷叶螟成虫、幼虫、蛹和卵的实物标本、高清图片及3D模型,结合板书,详细讲解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如成虫的翅展、颜色、斑纹,幼虫的体色、体型、气门等。
播放动画视频,动态展示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态的形态变化过程,加深学生印象。
提出问题:“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特征有哪些明显区别?”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学生活动
仔细观察实物标本、图片和模型,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观看动画视频,直观感受虫态变化。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5分钟)
教师活动
结合生活史图表和视频资料,讲解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包括各虫态的历期、繁殖方式等。
分析稻纵卷叶螟的习性,如趋光性、趋绿性、迁飞性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这些习性对其发生和扩散的影响。
利用气候数据和田间调查资料,讲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如发生代数、发生高峰期与气候、水稻生育期的关系等。
学生活动
观察生活史图表和视频,理解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和习性。
认真听讲,思考稻纵卷叶螟习性和发生规律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为后续防治技术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症状(5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不同受害程度的水稻植株图片和视频,讲解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症状,如叶片卷曲、失绿、干枯等,分析危害对水稻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区分稻纵卷叶螟危害症状与其他病虫害危害症状?”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和视频,学习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症状,思考危害对水稻的影响。
小组内积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