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新编高职语文》(第四版)配套教案
4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刘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对于山水的审美特点。
2.了解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核心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二)能力目标
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点。
2.理解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核心之间的内在联系。
3.体会山水与道德之间所构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
(三)素质目标
1.对我国传统山水文化有新的认识。
2.明白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点。
2.体悟传统山水文化对学生为人处世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核心之间的内在联系。
2.明白山水与道德之间所构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
(二)教学难点
1.讲清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核心之间的内在联系。
2.体悟传统山水文化对学生为人处世的积极影响。
三、教学方法及授课时数:
(一)诵读法;讨论法
(二)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论语》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大多把其说成为是当事人喜爱山水的一种心境,但是,为什么乐水者必是智者,为什么乐山者必是仁者,为什么古今仁人志士大多喜好登山涉水,以山水为乐?怎样才能正确解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刘向《说苑》卷十七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篇文章,来了解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核心之间的关系,来解开以上诸多问题的疑团。
二、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沛县(今属江苏徐州)人。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是汉朝宗室大臣,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为主要特色,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另: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西汉文学家刘向
作品简介(可选择)
本文节选自西汉刘向撰写的《说苑·杂言》。
《说苑》为汉刘向所撰,全书凡二十卷,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涉及广泛,诸多义理,言简意赅,饶有意趣。作者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其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
刘向撰写的《说苑》古版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
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释义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般人理解: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孔子说:“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一水一山,一知一仁。孔子认为自然和人是一体的,即天人合一。智者选择乐水,仁者选择乐山。赋予水,知者的姿态;赋予山,仁者的姿态。孔子对于山水的审美,致力于山水与道德之间所构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即道德化。
刘向《说苑·杂言》记孔子答子贡问:“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孔子所谓“君子比德”之山水审美观,真正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文与德并。孔子重视文,但更重视德。孔子强调“有德者必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山水不一定是美丽的可观的,但赋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