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编高职语文》(第四版)教案:22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doc
文件大小:149.13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1.75万字
文档摘要

PAGE2

《新编高职语文》(第四版)配套教案

2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魏征的直言进谏等背景知识。

2.巩固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把握“十思”的内容的积极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章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三)素质目标

1.体会唐太宗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高尚品德。

2.学习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尽心尽责履行谏议大夫职责的职业道德。

3.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对比论证进行说理的写作特点。

2.体会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尽心尽责履行谏议大夫职责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难点

1.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借鉴本文运用比喻、对比论证进行说理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授课时数:

(一)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二)授课时数:2-3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案例:\o词条\“鹞\”不存在,点击可创建鹞死怀中

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o词条\“秦岭山\”不存在,点击可创建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o词条\“鹞\”不存在,点击可创建鹞鹰,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徵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讽谏帝王,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中国有句古话:文死谏,武死战。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降罪,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可见,向帝王进谏,一是需要有大勇与大智,二是还要看皇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我们在前面学过的一篇课文,叫《报任少卿书》,文中写司马迁并没有主动进谏,只是汉武帝要他说说对李陵事件的看法。司马迁如实地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但因为司马迁的说法“不合朕意”,所以司马迁被打入天牢,最后被处以极刑(宫刑)。

魏征在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但他也

是个幸运的谏官,因为他遇上了一代明君唐太宗。在贞观年间他先后向唐太宗上疏二百

魏徵与唐太宗余道,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大多被采纳,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如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败后降唐。后又被窦建德俘虏,任起居舍人。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成为李建成心腹。建成被杀后,唐太宗即位,重其才,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死后谥文贞。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魏徵面折廷争图

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可见,唐太宗对魏徵有多看重。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他以“犯颜直谏”而闻名。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三、写作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唐太宗在取得了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他曾在群臣面前公开炫耀自己:“武胜于古”,“文胜于古”,“怀远胜古”。于是渐渐改变了过去的勤俭作风,生活日趋奢靡,不断追求珍奇异物,修建豪华宫殿,并积极对外用兵,有使“贞观之治”的成果全部丧失的危险。鉴于这种情况,在大家一味歌颂升平盛世之时,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